足迹
方丈的商业帝国倾塌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章 外部的风雨欲来(第1页)

:外部的风雨欲来

一、对手的匿名举报信

市宗教事务局的信封出现在方丈院的案头时,石融心正在抄写《心经》。信封上的红色印章透着官方的威严,拆开后,里面是一份打印整齐的举报信,落款是“匿名信众”,内容却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少木寺方丈石融心借宗教名义大肆敛财,将寺产转移至私人公司,生活作风存在严重问题……”

信里附了七张照片:有他穿着西装和林悦在酒会上碰杯的画面(其实碰的是茶杯),有产业园账户向海外汇款的截图(是支付禅茶包装设计费),甚至有一张他深夜从林悦公寓楼下走出的照片(其实是去催要挪用的慈善基金)。每张照片都配着极具煽动性的文字,仿佛他真的成了信里描述的“贪财好色之徒”。

“这是污蔑!”送信件来的年轻干事气得脸通红,“石方丈,我们领导说这信一看就有问题,但按规定得核查,您别往心里去。”

石融心捏着信纸的手微微发抖,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心寒。他认出照片的拍摄角度——有些是在产业园的隐蔽角落,有些甚至是在禅房窗外,显然是熟人所为。“麻烦你转告领导,少木寺欢迎核查,所有账目、所有行为,都经得起阳光照晒。”

干事走后,石融心把举报信平铺在案上,对着阳光看。信纸的纤维在光线下清晰可见,像极了人心的纹路——看似平整,实则藏着无数褶皱。他忽然想起前阵子在酒会上遇到的“灵隐寺文化发展公司”王总,对方当时拍着他的肩膀说“石方丈年轻有为,就是太不懂藏拙”,现在想来,那语气里的“提醒”,更像是“警告”。

窗外的银杏叶被风吹得翻卷,露出背面灰白的脉络,像在预示着什么。石融心知道,这封信不是结束,是风雨的开端。

二、媒l的“深度调查”

举报信的事还没平息,省城的《都市晨报》就推出了“少木寺商业帝国探秘”系列报道。第一篇就用了整版篇幅,标题用加粗黑l写着“袈裟下的算盘——揭秘少木寺年入千万的商业密码”,配图是他穿着袈裟站在产业园前的照片,眼神被处理得像在“盯紧钱袋”。

报道里把禅茶的定价、武校的学费、产业园的租金一一罗列,算出“石融心个人年收入或超百万”,却绝口不提这些钱多用于寺产修缮和慈善;提到林悦时,用“神秘女助理”“形影不离”等字眼暗示两人关系不一般,却没采访任何知情人。

“这记者太没良心了!”慧能师父拿着报纸冲进禅房,气得拳头都攥紧了,“我去找他理论!”

石融心拉住他,指着报纸角落里的“通讯员

张某”:“这是灵隐寺那边的人。他们要的不是真相,是让少木寺名声扫地。”他想起王总说过“媒l是把双刃剑,能捧人,也能杀人”,现在才算真正明白。

报道一出,寺里的香客少了三成。有老香客来问“方丈真的贪钱吗”,石融心只能一遍遍地解释;有家长来退武校的学费,说“怕孩子学坏”;连山下的素斋馆都没人敢去,王老板急得直掉眼泪。

圆空长老把报纸放在佛像前,点了三炷香:“佛说‘若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如何处之?’答曰‘忍他、让他、由他、避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石融心跪在蒲团上,看着袅袅升起的烟,心里却没那么平静。他能忍别人骂自已,却忍不了少木寺被玷污——这地方是他的根,是无数僧人守护过的净土,不能毁在他手里。

三、银行的催款电话

李行长的电话来得很不是时侯,石融心刚送走核查组的人,正对着一堆账目头疼。“石方丈,咱们得聊聊贷款的事。”行长的声音没了往日的热络,透着公事公办的冷淡,“最近负面新闻太多,总行风控那边有意见,说要提前收回三千万贷款,或者……提高利率。”

石融心握着听筒的手指关节泛白:“李行长,贷款合通签的是五年期,现在才一年,凭什么提前收回?”

“凭现在你们的信用评级掉了三个档。”行长叹了口气,“我也是没办法,上面压得紧。要么下个月先还一千万,要么利率从5涨到8,你选一个。”

挂了电话,石融心瘫坐在椅子上。一千万,相当于产业园半年的净利润,现在账上的钱刚够补上林悦留下的窟窿,哪还有余钱还贷款?他忽然明白,这不是“风控”,是“趁火打劫”——或许背后就有对手在推波助澜,想逼得少木寺破产,好低价接手产业园。

“要不……把禅茶的定价提一提?”财务小心翼翼地建议,“现在还有些忠实客户,应该能接受。”

石融心摇头。他走到窗边,看着山脚下的茶园,新茶刚长出嫩芽,嫩得像能掐出水来。“茶是有良心的,你哄它,它就涩;你善待它,它就甘。让生意也一样,不能急。”他拿起手机,翻到张大爷儿子的号码——那小伙子现在开了家山货网店,据说生意不错,“或许,咱们该换个活法。”

那天下午,他没去找银行求情,而是带着财务去了山下的村子,跟村民们签了“订单农业”协议:少木寺提供种子和技术,村民种茶、种菌菇,寺里包销,利润五五分。“咱们赚的钱少了,但能让更多人帮咱们撑着,这比什么都强。”

四、灵隐寺的“挖墙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