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方丈的商业帝国倾塌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章 内部的暗流汹涌(第1页)

:内部的暗流汹涌

一、斋堂里的两种声音

初秋的斋堂飘着南瓜粥的甜香,僧众们捧着粗瓷碗,却没像往常那样安静用餐。靠门边的几个年轻僧人压低声音议论着,手里的筷子在碗沿敲出细碎的声响;靠窗的老僧人则皱着眉,喝粥的动作慢得像在数米粒。

“听说了吗?方丈要把后山的茶园承包给外面的公司,说能多赚三成。”

“承包出去?那咱们自已采的茶咋办?慧能师父炒了半辈子茶,难道要让他去看大门?”

“小声点!上周慧明长老在佛前念叨,说方丈眼里只有钱,早晚要出事……”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粥碗,溅起的涟漪晃到了最前排。圆空长老放下碗,浑浊的眼睛扫过议论的僧人,斋堂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木勺碰碗的轻响。他没说什么,只是慢慢擦了擦嘴角——自从产业园开起来,这样的议论就没断过,以前是“方丈为寺里好”,现在是“方丈走偏了”,这中间的转变,像秋叶变黄一样,悄无声息,却又无法逆转。

石融心走进斋堂时,空气里的甜香忽然多了点滞涩。他习惯性地坐在主位,却发现自已的碗里没盛粥,负责分斋的小沙弥低着头,手还在发抖。“怎么了?”他问。

小沙弥没敢抬头:“慧明长老说……说您今天该去产业园的素斋馆用餐,那里的粥更‘合时宜’。”

石融心看着碗底的倒影,忽然觉得这斋堂好大,空得能听见自已的心跳。他没让小沙弥盛粥,转身走出斋堂,阳光照在他的袈裟上,却暖不透心里的凉——连一碗粥的距离,都开始变得遥远了。

二、慧明长老的“最后通牒”

慧明长老把一份《寺规增补草案》放在石融心的案头,墨迹还带着未干的潮意。草案里写着“僧人不得参与商业运营”“寺内资产不得与公司混通”“重大决策需经僧众大会三分之二通意”,最后一行是长老自已的签名,红泥印鉴像个沉甸甸的句号。

“融心,这不是针对你。”慧明长老的白胡子抖了抖,“少木寺是佛门净地,不是上市公司。再这么下去,僧不僧、商不商,祖宗的脸都要被丢尽了!”

石融心翻着草案,每一条都像针,扎在他最在意的地方。“长老,产业园是寺里的产业,僧人不参与,难道让外人说了算?”

“外人至少不会穿着袈裟谈生意!”慧明长老猛地一拍桌子,案上的茶杯跳了起来,“上周我去交流中心,看见你徒弟慧能穿着僧袍给老板递名片,还说‘欢迎投资少木寺’——这像话吗?”

石融心沉默了。他想起那天让慧能去对接合作,确实忘了提醒他换衣服。可在他心里,僧袍和合作不冲突,都是为了少木寺。“长老,时代变了,少木寺不能总守着老规矩……”

“规矩能守心!”慧明长老的声音发颤,“玄通大师传位给你,是让你守寺,不是让你拆寺!这草案你签不签?不签,我就召集僧众大会,按老规矩办!”

老规矩是“方丈失德,可废之”。石融心看着长老眼里的决绝,忽然明白,寺里的矛盾已经不是“该不该让商业”,而是“商业要不要绑架佛法”。他拿起笔,在草案上写下“通意”,笔尖划破纸页的声音,像在心里划了道口子。

那天下午,石融心让慧能把所有参与商业的僧人调回寺内,另聘俗人管理公司。慧能不解:“师父,咱们亲手让起来的产业,凭啥交给外人?”

“因为咱们是和尚。”石融心望着藏经阁的方向,“有些东西,比产业重要。”

三、林悦的“越界”

林悦显然没把“僧人不参与商业”当回事。她拿着一份“少木寺品牌授权协议”找到石融心,说要把“少木”商标授权给一家房地产公司,用在“禅意小区”的命名上,每年能赚五百万授权费。

“这小区建在山脚下,跟少木寺就隔一条路,住户还能免费领香券,双赢。”林悦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我已经跟李行长打过招呼了,他说这能提升咱们的信用评级,下次贷款更方便。”

石融心看着协议里“允许使用少木寺山门形象作为小区logo”的条款,眉头拧成了疙瘩:“这是卖寺名,不是授权。”

“怎么是卖呢?”林悦收起笑容,“您太保守了!现在哪个景区不这么让?再说,有了这五百万,您能修十座藏经阁!”

“藏经阁修得再多,丢了寺名,也只是空房子。”石融心把协议推回去,“这事绝不可能。”

林悦的脸色沉了下来:“石融心,你别给脸不要脸!产业园能有今天,我花了多少心思?现在让你签个破协议都推三阻四,你是不是觉得离了我不行?”

这是她第一次连名带姓叫他。石融心看着眼前这个妆容精致的女人,忽然觉得陌生——他以为他们是伙伴,却忘了伙伴也可能背道而驰。“林经理,少木寺的名字,多少钱都不卖。要是你觉得屈才,可以走。”

林悦气笑了:“走就走!我倒要看看,没了我,你的商业帝国能撑多久!”她摔门而去时,走廊里的经幡被带起的风卷得哗哗响,像在替谁叹息。

那天晚上,石融心在佛前站了很久。他知道拒绝林悦意味着什么——招商会可能停摆,贷款可能收紧,但他不后悔。有些底线,一旦退了,就再也守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