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方丈的商业帝国倾塌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章 外部的风雨欲来(第2页)

四、灵隐寺的“挖墙脚”

王总带着两个人出现在产业园时,石融心正在检查素斋研发基地的新设备。对方穿着一身唐装,手里盘着核桃,身后跟着的是林悦——她竟然跳槽去了灵隐寺的公司。

“石方丈,别来无恙啊?”王总笑得像只刚偷到鸡的狐狸,“听说你最近手头紧?我来是想帮你——灵隐寺愿意出一个亿,收购少木寺实业的全部股份,包括‘少木’商标。”

林悦站在王总身后,脸上带着一丝挑衅:“石融心,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只有王总能救你,再拖下去,你连方丈都让不成。”

石融心看着他们,忽然笑了:“王总觉得少木寺的价值,就值一个亿?”

“不然呢?”王总摊开手,“现在谁不知道少木寺名声扫地?除了我,没人敢接这个烂摊子。”

“你错了。”石融心指着不远处正在卸货的卡车——那是张大爷组织村民送来的山货,准备在商业街开“扶贫专柜”,“少木寺的价值,不在商标,不在产业园,在这些愿意跟着它好好过日子的人。你要收购的话,先问问他们答应不答应。”

张大爷不知什么时侯走了过来,手里的烟袋锅往地上一磕:“王总要是敢动少木寺一根手指头,我们全村人跟你拼了!”周围的村民也跟着起哄,把王总一行人围得水泄不通。

王总没想到会是这局面,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撂下句“你等着”,带着林悦灰溜溜地走了。石融心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忽然很暖——原来自已不是一个人在撑着,这些看似平凡的人,才是少木寺最硬的后台。

五、武校的“生源危机”

负面新闻对武校的打击最大。以前要排队报名的“绝学班”,现在只剩下五个学员;连公益性质的贫困少年班,都有家长要把孩子接走,说“怕学不到真功夫,还沾一身铜臭味”。

慧能师父把自已关在练功房,对着沙袋发泄,拳头都打肿了。“师父,要不咱们停了商业,回到以前的样子吧?”他红着眼睛问石融心,“哪怕穷点,至少心里踏实。”

石融心没说话,只是穿上练功服,陪慧能对练。他的招式没以前快了,却比以前稳,每一拳都带着“守”的意味。“停不了了。”他挡住慧能的侧踢,“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退,就是认输,不仅丢了咱们的脸,还让那些看笑话的人得意。”

他让了个决定:把武校改成“公益武校”,所有学员免学费,只收伙食费;邀请慧行师父出山,担任总教练,教最传统的少木拳;他自已每天早上来教孩子们念经,告诉他们“练武先修心,心不正,拳再狠也没用”。

消息传出去后,没人相信。直到第一个月月底,家长们发现孩子不仅没学坏,反而更懂事了——会帮着扫地,会念《弟子规》,甚至会把省下的馒头分给流浪猫。渐渐地,有家长把孩子送了回来,还有新的家长慕名而来,说“就冲石方丈这份心,信得过”。

那天石融心看着练功场上重新站记的孩子,忽然明白,危机里藏着转机——只要守住“真心”,再大的风浪,也能找到靠岸的地方。

六、风雨前的寂静

核查组的结果出来了:举报信内容不实,少木寺的账目基本清晰,虽有管理漏洞,但未发现“贪腐”“转移资产”等行为。媒l的报道也被证实“存在失实”,《都市晨报》发了篇含糊其辞的“更正声明”。银行那边,李行长打来电话,说“可以再缓半年”。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石融心却觉得胸口更闷了。他站在藏经阁的顶楼,看着山脚下的产业园,灯火比以前暗了些,却透着一股韧性。远处的灵隐寺方向,夜色沉沉,像藏着无数秘密。

圆空长老送上来一件厚袈裟:“山里风大,小心着凉。”

“师父,您说这场风雨,是不是还没过去?”石融心接过袈裟,指尖触到布料的纹理,像摸到了岁月的脉搏。

老和尚望着天边的乌云:“风雨哪有停的时侯?关键是得有挡雨的伞,避风的墙。咱们的伞,是良心;咱们的墙,是人心。只要这两样在,再大的风雨,也只能打湿衣裳,淋不透骨头。”

石融心把袈裟披在身上,暖意从皮肤渗进心里。他知道,对手不会善罢甘休,林悦手里可能还握着更多“黑料”,银行的贷款迟早要还,产业园的运营还在亏损……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慌了。

风穿过藏经阁的窗棂,发出呜呜的声响,像在唱歌,又像在低语。石融心握紧了手里的念珠,每转动一颗,心里就踏实一分。他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等着自已,但他知道,只要站在少木寺的土地上,只要身后还有那些信他、护他的人,就没什么好怕的。

夜色渐深,山脚下的灯火一盏盏熄灭,只剩下少木寺的大雄宝殿,还亮着一盏长明灯,像一颗不肯熄灭的心,在风雨来临前,倔强地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