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商业帝国的第一缕晨曦(第1页)
:商业帝国的第一缕晨曦
小段一:藏经阁的新梁柱
开春后,藏经阁的修缮工程终于动工了。石融心站在工地旁,看着工匠们把新伐的楠木梁柱吊起来,稳稳地嵌进早已凿好的榫卯里。阳光透过脚手架的缝隙照下来,在梁柱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给这根承载着少木寺千年记忆的木头,镀上了一层金边。
“这根柱子,够结实。”负责工程的老木匠拍了拍木柱,声音里带着赞叹,“再过一百年,也塌不了。”
石融心摸了摸柱子上光滑的木纹,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记了。这根楠木花了十五万,是公司去年利润的三分之一。他想起刚接任方丈时,藏经阁的梁上能看到青天,下雨天得用二十多个木桶接水,那些泛黄的经书被潮气浸得发脆,一页页像易碎的蝶翼。
“师父,您看这雕花。”工匠指着柱头上新刻的莲花纹,“按您说的,跟老柱子上的一样,没敢多添一笔。”
圆空长老也来了,他拄着拐杖绕着新柱子转了一圈,拐杖头轻轻敲在柱脚上:“木头是好木头,手艺也是好手艺。只是这木头里,掺了铜臭味,怕是……”
“师父,木头就是木头。”石融心打断他,指着不远处堆放的经书,“等阁修好了,这些经书就能好好存着,这比什么都重要。”那些经书是他前阵子派人去杭州修复的,光修复费就花了八万,账单上的数字让慧明长老直咋舌,却让石融心觉得值——这是少木寺的根,不能断。
工匠们开始给梁柱刷漆,暗红色的漆料在阳光下泛着光。石融心看着漆料慢慢渗入木纹,忽然觉得,这藏经阁就像少木寺本身,旧的梁柱要换,新的规矩要立,只要根还在,怎么变都不怕。
小段二:禅茶的“文化溢价”
禅茶的新包装上市后,销量比以前翻了一倍。赵志强设计的烫金山门图案确实抓人眼球,更妙的是石融心加的那句“一杯入喉,万念皆空”——有茶客说,光看这句话,就觉得茶的味道都不一样了。
“石方丈,您这是把禅茶让成‘文化奢侈品’了。”赵志强送货来时,手里拿着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城里的茶馆把咱们的茶当镇店之宝,卖八百块一斤,还说‘喝的不是茶,是少木寺的禅意’。”
石融心翻着报告,看到“文化溢价”四个字时,眉头微微动了动。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以前卖茶是为了赚修殿的钱,现在茶本身成了“生意”。他让慧能师父新炒了一批茶,没用新包装,就用粗布袋子装着,定价一百块一斤,摆在山门口,旁边写着“寺内自饮,平价结缘”。
没想到,平价茶反而成了“稀罕物”。有香客专门来买,说“这才是少木寺该有的味道”。石融心看着那些拎着粗布袋子的香客,忽然明白,他们要的不是包装,是那份“不掺假”的清净。
“赵经理,下次的包装,简单点。”他给赵志强打电话,“把烫金换成墨印,字也别写那么花哨,就‘少木禅茶’四个字,够用了。”
赵志强在那头咋舌:“方丈,这会少赚不少钱的!”
“钱够花就行。”石融心挂了电话,走到后山的茶园,看着新冒出来的嫩芽,心里忽然松快了——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溢价”的,这点不能忘。
小段三:武校的“明星学员”
武校的“绝学班”出了个小名气。有个叫李想的十五岁少年,练铁砂掌三个月就能徒手劈断三块砖,被来拍纪录片的记者撞见,镜头一播,全国都知道少木寺有个“少年铁掌”。
“石方丈,这可是活广告啊!”负责武校运营的僧人激动地说,“报名电话快被打爆了,还有家长愿意出十万块,让孩子跟李想学‘独门绝技’。”
石融心却把李想叫到禅房,给他泡了杯茶:“你练铁砂掌,是为了什么?”
李想挠着头:“为了变强,保护我妈。”他老家在山区,爸爸早逝,总有人欺负他们母子。
“那要是有人花钱让你去劈砖表演呢?”石融心追问。
李想愣了愣:“师父说,练武是为了护人,不是为了卖艺。”
石融心笑了,摸了摸他的头:“说得对。以后记者再来,别劈砖了,就练扎马步,告诉他们‘少木寺的功夫,是磨出来的,不是秀出来的’。”
他拒绝了所有让李想“商业表演”的邀请,还把武校的学费降了三成,专门招收像李想这样的贫困少年,管吃管住。慧明长老听说后,第一次没反对,只是叹着气说:“这才像个寺里的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