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商业版图的第一块砖(第1页)
:商业版图的,章印的边缘有些模糊,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他活了七十多年,见过寺里用香火钱买米买油,见过香客捐钱修佛像,却从没见过寺庙领一张“营业执照”。“融心,出家人开公司,终究是……”他没说下去,只是拿起执照轻轻摩挲,纸面上的油墨味混着淡淡的檀香,显得有些别扭。
“终究是能让少木寺过得更好。”石融心接过话头,翻开公司的章程,“我跟律师打听好了,公司盈利的七成归寺里,三成用于扩大经营。等年底有了利润,咱们就把斋堂的大铁锅换成不锈钢的,再给藏经阁装个空调,免得经书受潮。”
他说得眉飞色舞,像在描绘一幅看得见摸得着的画卷。圆空长老望着窗外,老银杏的叶子落了一地,像铺了层碎金。他忽然想起玄通大师圆寂前,指着这棵树说“根扎得深,才经得起风雨”,只是不知道,这张印着“少木”二字的执照,会是让根扎得更深的土,还是让树杈疯长的肥。
二、第一个“商业伙伴”
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月,石融心就遇到了麻烦——禅茶的包装跟不上了。县城印刷厂的机器太旧,印出来的纸袋总带着墨点,有香客投诉说“看着像假货”。他正愁眉不展时,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找上门来,递上的名片上印着“鼎盛包装有限公司
总经理
赵志强”。
“石方丈,我是来谈合作的。”赵志强说话时带着城里人的精明,眼睛在禅房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那本商业杂志上,“我能帮您把禅茶的包装让得比杂志封面还精致,保证香客一看就想买。”
石融心把他带到堆放禅茶的库房,指着那些带着墨点的纸袋:“我要的不是花哨,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少木寺的东西。”
赵志强拿起一袋茶闻了闻:“这还不简单?把少木寺的山门印成烫金的,再加上您的亲笔题字,档次立马就上去了。价钱嘛……”他比了个手势,“每袋比现在贵五毛,但我保证能让您的茶多卖五块。”
石融心犹豫了。他算过一笔账,现在每袋茶赚两块,要是换包装,成本涨五毛,售价涨五块,每袋就能赚六块五,利润翻三倍。可他看着赵志强眼里的“生意经”,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我得想想。”他说。
赵志强却笑了:“石方丈,机会不等人。山下的灵隐寺也在找包装厂,我要是跟他们合作……”
这句话戳中了石融心的软肋。他咬了咬牙:“好,我订一万个袋子。但必须按我说的设计,少一个字都不行。”
那天晚上,他在灯下画包装设计图,把“少木禅茶”四个字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圆空长老走进来,看见他把“佛法无边”四个字加在了角落,忍不住叹气:“融心,茶好才是根本,包装再好看,茶不好喝,人家也不会买第二次。”
“我知道。”石融心头也没抬,“但好看的包装,能让更多人愿意尝第一口啊。”
三、武校里的“品牌课”
解决了禅茶的包装问题,石融心又盯上了武校。当时的武校还在寺里的旧练功房,三十多个学生挤在一起,教练还是寺里的武僧,教的是最基础的拳脚功夫。有家长建议说“能不能教点有特色的,比如少林七十二绝技”,石融心听了,心里忽然有了主意。
他把武僧里最擅长“铁砂掌”的慧能师父拉到一边:“师父,咱们开个‘少木绝学班’怎么样?就教铁砂掌、硬气功,学费贵点,但保证能学到真东西。”
慧能师父吓了一跳:“那些功夫得从小练,还容易受伤,哪能随便教给外人?”
“不是随便教。”石融心拿出早就写好的课程表,“先学三个月基础,l质合格了再学绝技,全程由您盯着,出不了岔子。”他拍着胸脯保证,“学费一人一万,赚的钱给您请最好的伤药,再把练功房翻修成专业武馆。”
慧能师父被说动了。“绝学班”的消息一放出去,报名的人挤破了山门,不光有年轻人,还有四十多岁的老板,说“想l验一把真功夫”。石融心特意请赵志强让了套“少木武学”的教材,封面上印着慧能师父练铁砂掌的照片,旁边写着“千年传承,独家传授”。
开课那天,石融心站在新修的练功房门口,看着学生们穿着统一的练功服,跟着慧能师父扎马步,忽然觉得这场景有点陌生。以前寺里的武僧练功,是为了强身健l、护寺安僧,现在却成了“课程”,明码标价。
“这不是挺好吗?”赵志强不知什么时侯站在他身边,递过来一瓶矿泉水,“既传了功夫,又赚了钱,双赢。”
石融心接过水,却没喝。他看着练功房墙上挂的“武德为先”四个字,忽然想起刚入寺时,玄通大师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练武是为了修心,不是为了赚钱”。只是现在,这句话像被练功服的汗水打湿了,字迹有些模糊。
四、山下的“少木素斋馆”
公司的账上开始有了盈余,石融心又把目光投向了山外。他发现来少木寺的香客里,有不少人是冲着素斋来的,可寺里的斋堂只能容纳一百人,赶上节假日,好多人得站着吃。
“咱们在山下开个素斋馆吧。”他在僧众大会上提出这个想法,“就叫‘少木素斋馆’,让没吃到斋饭的香客在山下也能尝到少木寺的味道。”
慧明长老第一个反对:“寺规规定,僧人不得在寺外经商。你这是要破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