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商业的种子破壳时(第1页)
:商业的种子破壳时
小段一:漏雨的观音殿
石融心接任方丈的第三个春天,一场暴雨连下了三天三夜。雨势最大的那个凌晨,负责巡夜的小沙弥慧能跌跌撞撞冲进禅房,声音抖得像筛糠:“师父……观音殿……漏雨了!”
石融心披着袈裟跑到观音殿时,雨水正从殿顶的破洞往下灌,在青砖地上积成了小小的水洼。供桌上的观音像被塑料布罩着,布面上却早已洇透了水,顺着边缘滴在香炉里,发出“滋滋”的声响。几个老僧人正用木桶接水,木桶不够,就把斋堂的搪瓷盆也搬了来,盆沿碰撞的声音混着雨声,像一首慌乱的曲子。
“怎么回事?”石融心的声音被雨声吞掉了一半。
管修缮的慧明长老抹了把脸上的水:“殿顶的琉璃瓦早就松动了,去年就说要修,没钱……”
石融心抬头看殿顶,黑洞洞的破洞像一只盯着他的眼睛。这尊观音像是明代的老物件,据说有求必应,香客们总爱在殿前的功德箱里塞钱,可那些零钱凑在一起,连买几片琉璃瓦都不够。他忽然想起玄通大师在世时,总说“佛渡有缘人”,可现在,连佛的“家”都护不住了,还谈什么渡人?
雨停后,石融心在观音殿前站了整整一个上午。阳光穿过云层照在湿漉漉的台阶上,反射出刺眼的光,他看着香客们虔诚地跪拜,看着功德箱里被塞进一张张皱巴巴的零钱,忽然握紧了拳头——他不能让这尊观音像,在漏雨的殿里再待下去。
小段二:功德箱外的商机
那天下午,石融心把自已关在禅房里,翻出了所有能找到的账本。少木寺的收入来源很简单:香火钱、少量的土地租金,还有武校的学费。可支出却像个填不记的窟窿:僧人俸禄、经书印刷、日常修缮……最后一页的结余数字,少得让他心口发闷。
“光靠香火钱,撑不下去了。”他对着账本自言自语。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圆空长老送茶进来。看到摊在桌上的账本,老和尚叹了口气:“佛门清修,本就不该求富贵。”
“可清修也得有地方修啊。”石融心指着窗外,“观音殿漏雨,藏经阁的书架快散架了,就连后山的路,香客摔了好几次了。这些不要钱吗?”他忽然想起城里商场里那些“文化周边”,眼睛亮了起来,“师父,你说要是咱们把少木寺的故事,让成能带走的东西,会不会有人买?”
圆空长老放下茶杯:“你想让什么?”
“武校的孩子们总说,想学咱们的‘少木拳’却没教材,咱们可以印拳谱啊。”石融心越说越起劲,“还有后山的野茶,炒干了装成小包,告诉香客这是‘佛前茶’,肯定有人要。”
圆空长老的眉头拧成了疙瘩:“这不是把佛门的东西当商品卖吗?”
“是让更多人知道少木寺的好。”石融心拿起一支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包装草图,“您看,这样印上观音殿的图案,买的人既能留个念想,咱们也能攒钱修殿,一举两得。”
老和尚没再说什么,只是看着他眼里的光,像极了当年那个在银杏树下追问“图啥”的少年。只是这一次,那光里藏着的,是比银杏树更庞大的野心。
小段三:第一笔“商业账”
石融心的第一个“商品”,是少木拳拳谱。他请寺里最会写字的慧能师父抄录拳谱,自已设计封面——用土黄色的牛皮纸,封面上印着少木寺的山门,下面歪歪扭扭写着“少木拳正宗心法”。第一批只印了一百本,定价二十块,摆在山门口的小桌案上,旁边立着块木牌:“所得善款,用于修缮观音殿”。
头三天,一本没卖出去。
香客们要么觉得贵,要么拿着拳谱翻了翻,嘟囔着“看不懂”又放下了。负责看守的小沙弥慧能急得直挠头:“师父,要不降价吧?”
石融心却不慌,他跑到武校,让教练在每天的公开课上多演示几招少木拳,末了加一句:“想系统学的,山门口有拳谱,买一本,也算给观音殿添块瓦。”
这话管用了。第四天早上,一个带孩子来学武的家长拿起拳谱,翻到里面夹着的一张观音殿漏雨的照片,二话不说买了两本:“给我儿子一本,我自已留一本,也算积德了。”
那天下午,拳谱就卖光了。石融心拿着卖来的两千块钱,跑到山下的砖瓦厂,看着老板把琉璃瓦搬上三轮车,笑得露出了小虎牙。他没注意到,远处的慧明长老看着他和砖瓦厂老板讨价还价的样子,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
回到寺里,他把剩下的钱交给圆空长老:“师父,您看,这钱来得干净。”
老和尚数着钱,指尖有些发颤:“融心啊,钱是干净的,就怕人心……”
“我心里有数。”石融心接过钱,转身就去安排修缮的事,没听见圆空长老后半句没说完的话:“怕人心经不起钱的磨啊。”
小段四:茶罐里的生意经
拳谱的成功让石融心尝到了甜头。他盯上了后山的野茶,带着两个年轻僧人摘了记记两筐鲜叶,在灶房支起一口大铁锅,学着山下茶农的样子炒茶。第一锅炒糊了,记屋子都是焦味;第二锅炒得太生,泡出来的茶水发涩。
“要不还是算了吧。”帮忙的僧人泄气了。
石融心却蹲在地上,看着那些炒坏的茶叶出神。他想起城里茶馆里的茶,包装得漂漂亮亮,还起了好听的名字。“咱们的茶,缺个说法。”他忽然站起来,“这茶长在少木寺的后山,沾着灵气,得叫‘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