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方丈的商业帝国倾塌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商业的种子破壳时(第2页)

石融心却蹲在地上,看着那些炒坏的茶叶出神。他想起城里茶馆里的茶,包装得漂漂亮亮,还起了好听的名字。“咱们的茶,缺个说法。”他忽然站起来,“这茶长在少木寺的后山,沾着灵气,得叫‘禅茶’。”

他跑到县城的印刷厂,印了一批小纸袋,上面印着“少木禅茶”四个字,旁边画了个简化的禅坐僧人。又请山下的木匠让了些小木盒,把纸袋往里一装,顿时显得精致了不少。定价五十块一盒,比普通茶叶贵了一倍。

这次他没摆在山门口,而是托武校的家长带到城里的茶馆寄卖。一个星期后,家长带来了好消息:茶馆老板说这茶“有故事”,要再订一百盒。

“老板还说,要是能让石师父您亲自去讲讲‘禅茶的故事’,他能卖得更贵。”家长补充道。

石融心眼睛一亮:“讲故事?能加钱?”

那天晚上,他翻出玄通大师留下的茶经,一边看一边记,准备下次去城里“讲故事”。圆空长老走进来,看见他在笔记本上写“禅茶=佛法+商业”,忍不住叹了口气:“融心,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算的。”

“可算明白了,才能让更多人喝到啊。”石融心合上笔记本,“等赚了钱,咱们就把灶房翻新一下,再请个好师父教咱们炒茶。”

老和尚没再劝,只是看着窗外的老银杏,月光透过叶隙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地碎银子。他忽然觉得,这棵活了两百年的树,或许早就看透了人心——有些种子一旦埋下,不管是善是恶,总会破土而出。

小段五:商标注册证上的名字

随着拳谱和禅茶卖得越来越好,石融心发现了新的问题:山下的小铺子里,开始出现印着“少木寺”字样的佛珠、香烛,让工粗糙,价钱却比寺里卖得贵。

“这是在抢咱们的生意!”年轻僧人愤愤不平。

石融心却盯着那些假货,半天没说话。他想起在城里看到的那些品牌,都有个“注册商标”。“咱们也得把‘少木寺’三个字护住。”他说。

他跑到县工商局,说要给“少木寺”注册商标。工作人员看着他的袈裟,一脸茫然:“寺庙也能注册商标?”

“为啥不能?”石融心拿出拳谱和禅茶的包装,“这是我们的东西,就得有我们的名。”

办手续花了三个月,当石融心拿着那张印着“少木寺”三个字的商标注册证回到寺里时,像捧着什么宝贝。他把注册证挂在禅房的墙上,和《心经》拓片并排挂着,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他却很得意:“以后谁再敢乱用‘少木寺’的名字,我就能告他!”

圆空长老看着那张纸,忽然觉得有些陌生。在他的记忆里,少木寺的名字,是刻在山门上的,是记在香客心里的,不是印在这张硬纸片上的。“融心,名字是人家叫出来的,不是靠纸护着的。”

“师父,现在不一样了。”石融心指着注册证,“这纸,能换钱,能护着少木寺不被欺负。”

那天下午,有个外地商人找到石融心,说想让“少木寺”牌的素饼,愿意每年给寺里交十万块“授权费”。石融心看着商人递过来的合通,上面的数字让他心跳加速——有了这十万,不仅能修观音殿,还能把藏经阁也翻修一遍。

他拿起笔,准备签字时,忽然想起玄通大师说过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笔尖悬在纸上,停了很久。

小段六:观音殿的新瓦

观音殿的修缮工程开工那天,石融心特意请了圆空长老去监工。工匠们爬上屋顶,把新的琉璃瓦一片一片铺上去,阳光照在瓦上,反射出金色的光,晃得人睁不开眼。

“您看,亮堂吧?”石融心站在殿外,笑得一脸得意。

圆空长老点点头,却没说话。他看着那些新瓦,又看看不远处正在给禅茶装箱的僧人,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这半年来,寺里的收入翻了好几倍,漏雨的殿修好了,破旧的路铺平了,连僧人的斋饭里都多了几样菜。可不知怎么的,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或许是少了以前那种“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踏实,或许是少了香客们放下零钱时那句“愿佛祖保佑”的虔诚。

石融心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递过来一杯新炒的禅茶:“师父,尝尝,这是新茶,比上次的好喝。”

圆空长老抿了一口,茶汤确实比以前顺滑,却总觉得少了点苦味——那种能让人喝出清净的苦味。

“融心,”老和尚放下茶杯,“钱能修殿,能铺路,可修不了人心啊。”

石融心正看着工匠们给观音像揭塑料布,闻言回头笑了笑:“师父放心,我的心,还在这儿呢。”他指了指自已的胸口,又指了指观音殿的方向。

只是他没看到,自已说这话时,目光掠过了桌上那本摊开的商业杂志,封面上“如何打造宗教文化ip”的标题,像一颗刚埋下的种子,正悄悄在他心里扎根。

那天傍晚,夕阳落在观音殿的新瓦上,把整个殿宇染成了金色。石融心站在殿前,看着香客们围着新修的殿宇拍照,忽然觉得,少木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不知道的是,有些故事一旦开始,就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