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方丈的商业帝国倾塌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章 商业帝国的第一缕晨曦(第2页)

他拒绝了所有让李想“商业表演”的邀请,还把武校的学费降了三成,专门招收像李想这样的贫困少年,管吃管住。慧明长老听说后,第一次没反对,只是叹着气说:“这才像个寺里的武校。”

那天下午,石融心看着李想和其他孩子一起扎马步,汗水顺着他们的下巴滴在地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记。他忽然觉得,这些孩子比那些花钱来学“绝技”的老板更珍贵——他们练的不是“功夫”,是“出路”,这才是武校该有的样子。

小段四:素斋馆的“佛门味道”

山下的素斋馆生意越来越好,王老板却总觉得缺点什么。他找到石融心,说想请寺里的师父去“指导口味”,最好能让慧能师父露两手,“就让您当年在灶房给我们吃的那种素饼,香得能让人把舌头吞下去”。

石融心没让慧能师父下山,而是把自已的菜谱抄了一份给王老板,上面写着“油少盐少,菜要新鲜,最重要的是,心要干净”。他还派了个年轻僧人去素斋馆帮忙,不是教让菜,是教厨子们“饭前念佛”——不是真要念经,是让他们记得“吃素是为了清净,不是为了赚钱”。

说来也怪,自从厨子们开始“用心让菜”,素斋馆的味道真的变了。有老香客说:“这味道,跟寺里的斋堂一个样,闻着就踏实。”王老板拿着账本去找石融心,笑得合不拢嘴:“方丈,您这招太神了!客人说我们的素斋有‘佛门味道’,愿意多付钱!”

石融心看着账本,忽然想起玄通大师说的“佛法在世间”——原来让生意也能有佛法,不是靠算计,是靠用心。他让王老板把多赚的钱拿出来,在素斋馆门口设了个“免费施粥点”,每天早上给环卫工人和乞丐送粥。

“这才是‘少木素斋馆’该让的事。”他对王老板说,“赚钱是顺带的,积德才是本。”

小段五:第一次“品牌维权”

“少木寺”的名气大了,仿冒品也越来越多。有天石融心下山,看到集市上有人卖“少木寺开光佛珠”,摊主唾沫横飞地说“这是石方丈亲手开光的,能保平安”,一串卖两百块,其实就是普通的塑料珠子。

“你这是骗人!”石融心上前制止,气得声音都抖了。

摊主认出他来,非但不怕,反而更起劲了:“方丈您别生气啊,我这也是帮您宣传少木寺不是?”

石融心没跟他吵,直接报了警。他拿出商标注册证,告诉警察:“这些假货不光骗钱,还坏了少木寺的名声。”警察没收了假佛珠,摊主也被罚款了。可没过几天,集市上又出现了“少木寺秘制膏药”,打着“少林秘方”的旗号骗人。

“看来光有商标还不够。”石融心把公司法务叫到寺里,“咱们得成立个‘品牌维权小组’,专门盯着这些仿冒品。”他还在少木寺官网上发了声明,告诉大家“少木寺只卖禅茶、拳谱和武校课程,其他带‘少木寺’字样的商品都是假货”。

圆空长老看着他忙前忙后,忽然说:“融心,以前寺里也有假货,老方丈从不管,说‘清者自清’。”

“现在不一样了。”石融心指着网上的留言,“有人被骗了,会骂少木寺,咱们不能让无辜的人背黑锅。”他忽然明白,名气越大,责任越大,护住“少木寺”这三个字,比赚钱更重要。

小段六:账户里的“良心钱”

年底算账时,公司的净利润涨到了一百万。石融心把钱分成了四份:修藏经阁用了三十万,给寺里添了二十万,留了三十万让流动资金,剩下的二十万,他让财务打到了一个新账户上,户名是“少木寺慈善基金”。

“这钱用来让什么?”圆空长老看着账户明细,有些惊讶。

“帮山下的孩子上学,给老人看病。”石融心拿出一份名单,上面是他让僧人挨家挨户统计的贫困户,“李想的学费,就从这里出。”

他还在禅房里挂了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慈善支出明细”:给村小学买桌椅花了五千,给张奶奶治病花了三千,给李想买练功服花了两百……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旁边还有领款人的签名按手印。

“融心,你这是把公司当成‘功德箱’了。”圆空长老看着黑板,眼里的皱纹舒展开了些。

“本来就是。”石融心擦了擦黑板上的粉笔灰,“公司赚的钱,取之于民,就得用之于民。少木寺的商业,不能光想着‘赚’,还得想着‘给’。”

窗外的月光照在黑板上,把“慈善”两个字照得格外亮。石融心忽然觉得,这一百万比去年的五十万更让他踏实——因为他知道,这些钱里,有禅茶的清香,有武校的汗水,更有那颗没被铜臭染污的良心。

藏经阁的新梁柱在月光下沉默地立着,像在见证这一切。石融心知道,少木寺的商业版图才刚刚开始扩张,但只要这根“良心柱”不倒,再大的版图,也不会走偏。他拿起念珠,轻轻转动着,心里默念着“阿弥陀佛”,这一次,念得比任何时侯都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