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顾延和容辞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第2页)

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凝固。几个年轻工程师停下笔,看向容辞的眼神里带着困惑。顾延注意到,容辞放在桌下的手紧紧攥着笔,指节泛白。

林小姐的意思是,长墨存在数据泄露顾延突然站起来,将笔记本电脑连接到投影,刚好我早上发现了一些异常,不如给各位看一下。

屏幕上出现的操作日志清晰显示:上周四下午三点十七分,一个临时授权的外部账户登录了数据服务器,操作时长四十分钟,期间修改了23份样本的标注结果。更关键的是,修改痕迹中残留的特征码,与林芜带来的那台笔记本电脑完全匹配。

这些修改存在明显的逻辑漏洞。顾延调出对比图,比如这份肺部CT影像,原始数据显示是良性结节,却被标为恶性,而修改时引用的特征参数,恰好是容总监三年前论文里提到的‘易混淆特征’——但那篇论文明确指出,这种特征需要结合临床病史才能判断,单独使用会导致30%以上的误诊率。他看向林芜,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稍微懂点医疗AI的人都知道,这是低级错误。但如果是刻意模仿某个人的早期研究风格,又没吃透后续的优化方案,就很容易犯这种错。

林芜的脸瞬间变得惨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封庭深的手指在桌面上快速敲击,发出密集的轻响,像是在计算某个复杂的决策树。

数据备份在长墨的加密服务器里,时间戳和操作日志全程可追溯。顾延补充道,我们长墨的技术团队,向来只认数据和事实,不认猜测。

容辞忽然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了些,却异常清晰:封总,基于目前发现的数据问题,我建议暂停合作,直到查清所有异常。长墨可以为封氏提供技术支持,找出问题根源,但前提是必须尊重数据的真实性。

封庭深沉默了半分钟,最终点头:按容总监说的做。林芜,你跟我回公司。他起身时,目光在容辞身上停留了两秒,那眼神复杂难辨,像包含了太多未执行的条件语句。

第五章

深夜的服务器

会议结束后,容辞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半小时。顾延在走廊徘徊时,听见里面传来键盘敲击声,节奏比平时慢了很多,像是在处理异常棘手的bug。

他正准备离开,办公室门突然开了。容辞的眼眶有些红,却已经恢复了平静:晚上有空吗团队加完班,我请吃宵夜。

凌晨一点的烧烤摊,塑料棚外下着小雨。容辞脱掉西装外套,露出里面印着代码图案的T恤,手里捏着瓶冰啤酒,和白天那个一丝不苟的总监判若两人。

其实三年前,我和封庭深确实在做家庭健康监测系统。她忽然开口,声音被雨声滤得很轻,他想做民用市场,我坚持要先通过临床验证,吵了三个月,最后在离婚协议里,把那套系统的知识产权分割得清清楚楚。

顾延没说话,默默给她续上啤酒。

林芜是封氏的实习生,跟着我们做过半年数据标注。容辞笑了笑,带着点自嘲,她总说崇拜我的技术,却连最基本的数据清洗规则都记不住。她喝了口酒,进长墨那天,我把所有和封氏相关的代码都删了,就像格式化硬盘,以为能彻底清零。

但技术会留下痕迹,就像模型训练时的梯度下降,每一步都藏在参数里。顾延忽然说,您现在做的智能诊疗系统,比当年那个家庭项目先进多了,这不是清零,是迭代升级。

容辞看着他,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起来:你这比喻,挺符合技术男的风格。她指着远处的写字楼,长墨的服务器机房,比封氏的旧机房好在哪不是硬件,是这里的人相信,数据不会说谎,努力不会白费。

雨停时,两人走回公司。凌晨的实验室亮着几盏灯,服务器发出规律的嗡鸣,像无数并行运行的程序。容辞站在智能诊疗系统的原型机前,指尖划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其实今天上午,我很怕你拿出的证据不够充分。

不会的。顾延调出后台日志,我在服务器里加了个隐藏的校验模块,专门监测异常修改,就像给系统装了个反病毒软件。他顿了顿,上周看到林芜碰服务器时,就觉得不对劲,技术人的直觉。

容辞转头看他,路灯透过窗户落在她脸上,睫毛在眼下投出淡淡的阴影:顾延,谢谢你。

是团队的功劳。他挠了挠头,而且您教过我,AI的核心是信任,既要让用户信任系统,也要让团队信任彼此。

那天晚上,他们一起优化了情感识别模块的最后一个参数。当准确率跳到91.2%时,天边刚好泛起鱼肚白。顾延看着容辞在晨光里舒展肩膀的样子,忽然觉得,那些被刻意隐藏的过往,就像代码里的冗余注释,删掉之后,核心算法反而更清晰了。

第六章

新的训练集

封氏最终选择终止合作,林芜因数据造假被辞退的消息,在圈子里悄悄传开。有人说封庭深后悔了,想找容辞复合,被她用请联系长墨法务部挡了回去。

这些传闻没影响长墨的节奏。智能诊疗辅助系统顺利通过临床验证那天,团队在实验室摆了简单的庆功宴。实习生小王举着可乐起哄:容总,现在项目成功了,该考虑个人问题了吧顾哥就不错啊,技术好,人又靠谱!

顾延正往容辞手里塞鸡翅,闻言手一抖,油滴在裤子上。容辞笑着拍开他的手:别教坏实习生,我们是技术团队,讲究逻辑匹配,不是乱点鸳鸯谱。她话虽如此,眼底却带着笑意。

庆功宴结束后,顾延在服务器机房整理数据,容辞抱着一摞旧论文走进来。这些是当年做家庭健康项目时的资料,留着没用了,你看看有没有能参考的。她把论文放在桌上,最上面那本的扉页,有两个重叠的签名,容辞和封庭深,后者被划了道浅浅的横线。

这个特征提取算法,其实可以优化一下。顾延翻开其中一页,指着公式,用现在的注意力机制重构,效率能提升不少。

容辞凑过来看,发梢不经意扫过他的脸颊,带着淡淡的松木香。你试试她的指尖点在公式旁,说不定能用到下一代系统里。

两人肩并肩趴在桌上改公式时,顾延忽然想起茶水间那个洒满阳光的午后。当时觉得天崩地裂的秘密,此刻看来不过是训练集中的一个异常值,剔除之后,模型反而更稳健了。

对了顾延,容辞忽然抬头,下周一有个医疗AI论坛,一起去听说有个关于情感计算的workshop,对你的模块有帮助。

好啊。顾延点头时,看到她桌角的编程猫摆件旁边,多了个小小的宇航员模型——那是他上周在模型展上买的,顺手放在了她办公室。

窗外的夕阳透过百叶窗,在代码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像极了正在训练的模型曲线。那些起伏的线条里,藏着算法的迭代,也藏着悄然生长的默契。

第七章

论坛与回声

医疗AI论坛设在城郊的国际会议中心,巨大的玻璃幕墙外,是连绵的青山。顾延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进会场时,容辞正在签到台领取资料。她今天穿了件米白色风衣,长发松松挽起,露出纤细的脖颈,和实验室里那个紧绷的形象判若两人。

这里。她朝他招手,手里拿着两份会议手册,上午的主题论坛在主会场,下午的workshop在三楼302,我标了重点。

手册上用荧光笔标出的情感计算在临床沟通中的应用,正是顾延关注的领域。他翻到那一页,发现旁边还写着一行小字:注意对比2019年与2023年的数据集差异——这是他昨天在实验室抱怨过的困惑,没想到她记在了心上。

主题论坛的

keynote

演讲者是位国外专家,提到情感识别在肿瘤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时,顾延感觉胳膊被轻轻碰了一下。容辞正指着屏幕上的混淆矩阵:你看这里,他们对‘抑郁’和‘焦虑’的区分度只有78%,和我们系统的瓶颈很像。

是特征维度的问题。顾延低声回应,他们用的是单一语音特征,我们可以试试加入面部微表情数据,多模态融合应该能提升。

我也是这么想的。容辞转头看他,眼里的光比会场的射灯还亮,下午workshop有个小组讨论,我们可以提这个思路。

讨论环节,当顾延提出多模态融合方案时,有专家质疑数据采集的伦理问题。肿瘤患者的隐私保护是红线,如何平衡数据量与隐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