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1页)
第一章
咖啡渍里的秘密
……容总监居然是封庭深的前妻说话人刻意压低声音,尾音却带着难以掩饰的惊诧,就是上周来谈AI医疗合作那个封总,长墨这是引狼入室啊
小声点!另一个声音更谨慎,那林芜呢她不是总跟着封总来算法部晃悠,上次还拿着容总监写的《深度学习在病理识别中的应用》问东问西,当时我还以为是正常交流……
什么交流!听说就是她插足的!第一个声音陡然尖锐,又迅速压下去,当年容总监从封氏核心研发部突然离职,转头进刚起步的长墨带队,圈子里就传过闲话,只是没人敢往封总身上想……
午后两点十七分,长墨公司茶水间的咖啡机发出最后一声嗡鸣。顾延盯着奶泡壶里旋转的漩涡,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操作台——这是他调试模型参数时的习惯性动作。负责的AI语音情感识别模块卡在68.3%的准确率三周了,就像此刻杯里的奶泡,看似绵密,实则布满肉眼难见的孔隙。
咔嗒,奶泡壶倾斜,温热的液体溅在白衬衫左胸,晕开一小片浅黄。顾延抽纸巾的动作顿住,隔壁隔间飘来的对话像未过滤的噪声,猝不及防撞进耳道。
顾延的指尖攥皱了纸巾。白衬衫上的奶渍还在温热,后背却像被算法漏洞里的冷风钻透。他抬头望向走廊尽头,容辞的办公室门虚掩着,百叶窗缝隙里漏出电脑屏幕的冷光——那是他们团队攻坚了半年的智能诊疗辅助系统,核心的病灶识别算法,出自容辞之手。
共事期间,他对这位上司的印象,精准得像经过千次迭代的模型:永远踩着七厘米高跟鞋,西装裤线比代码缩进还工整;能在凌晨三点的实验室,一边盯着GPU负载曲线,一边用保温杯泡枸杞;庆功宴上被实习生起哄容总什么时候带家属时,握着香槟杯的手指会微微收紧,随即用等你们把模型准确率提到95%再说岔开话题。
他一直以为这份冷静是技术人的终极素养,从没想过那层代码般的精密外壳下,藏着被刻意注释掉的过往。
第二章
相似性与差异
周三上午的项目对接会,封庭深带着林芜出现在长墨会议室时,顾延注意到容辞正在调试投影设备的连接线。她的指甲修剪得很短,涂着透明甲油,捏着HDMI接头的力度恰好让线身微微绷直——这是她专注时的标志性动作,就像编写核心函数时,总会把括号间距调至两个字符。
容总监,久等。封庭深的声音低沉,目光扫过会议桌中央的智能诊疗系统原型机,听说你们的多模态识别模块有新突破
封总客气。容辞转身时,投影屏幕刚好亮起,显示着最新的ROC曲线,相比上次演示,新增了超声影像与病理文本的交叉验证算法,准确率提升4.2%。她的视线在林芜身上短暂停留,对方今天穿了件藕粉色连衣裙,与会议室的白色背景板形成柔和对比,林小姐对技术细节也感兴趣
林芜笑着摇头,手指轻轻拂过原型机的触控屏:我是技术门外汉,就是觉得这交互界面挺眼熟的,和封总书房那套旧系统有点像。她转头看向封庭深,语气亲昵,你还记得吗当年你说要做家庭健康监测,还是容总监帮你搭的框架。
空气有瞬间的凝滞,像模型训练时突然出现的梯度消失。顾延盯着容辞的侧脸,她的下颌线绷得很直,耳尖却泛起不易察觉的红。就在他以为会出现尴尬沉默时,容辞忽然笑了,指尖在触控屏上轻点,调出两段代码对比:林小姐观察得很细。不过技术迭代就像细胞更新,表面相似性下藏着底层逻辑的重构。她指向屏幕左侧,比如这段特征提取函数,旧版本用的是传统卷积核,现在我们改用了动态注意力机制,运算效率提升300%。
封庭深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目光在代码与容辞之间流转:容总监的技术,一向让人放心。
会议进行到数据对接环节时,林芜忽然提出要拷贝系统的基础训练集。封氏医疗那边想做个对比实验,看看不同模型的适配性。她递过U盘,塑料外壳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应该不涉及商业机密吧
容辞的笔在笔记本上停顿半秒,抬眼时已恢复惯常的平静:基础数据集可以提供,但需要法务部拟定数据安全协议。毕竟医疗数据涉及隐私,长墨的AI伦理准则第一条,就是绝不触碰数据红线。她转头看向顾延,把脱敏后的样本集准备一份,让法务审核后再拷贝。
好的,容总。顾延接过U盘时,指尖不小心碰到林芜的指甲,对方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那天下午,顾延在服务器机房备份数据时,发现容辞的私人工作站还亮着。屏幕上不是代码,而是一篇发表于三年前的论文——《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诊断系统架构》,作者栏赫然写着容辞、封庭深。他正想退出,页面突然跳转,弹出的加密文件夹命名是CT-20210715,那串数字他记得,是容辞进长墨的日子。
第三章
异常值
周五的算法评审会,容辞刚展示完最新的混淆矩阵,林芜就带着封氏的补充协议出现在会议室门口。封总让我把这份数据共享协议送过来,说是紧急。她的视线越过众人,直直落在容辞身上,顺便带了点下午茶,听说长墨的技术大神们都爱喝蓝山。
顾延注意到,她手里的咖啡杯上印着封氏集团的logo,与上周出现在封庭深办公室的那套一模一样。
放在那边吧,谢谢。容辞的目光仍停留在屏幕上,协议我让法务看过再回复,现在正在评审关键模块。
林芜没走,反而拖了把椅子坐在后排,视线时不时扫过投影幕布。当顾延讲到情感识别模块的优化方案时,她忽然插话:顾工程师这个思路很新颖,不过我记得封氏去年有个项目,用的是类似的情感迁移算法,准确率好像更高
顾延握着激光笔的手一顿。他清楚记得封氏那篇相关论文的准确率数据有明显修饰痕迹,当时还和同事吐槽过资本果然能给数据美颜。
林小姐可能记错了。容辞翻过一页幻灯片,显示出两篇论文的对比数据,封氏那篇用的是简化数据集,我们采用的是临床真实场景下的全量数据,难度不在一个维度。她顿了顿,补充道,做技术和做宣传不同,数据不能靠滤镜。
会议室里响起低低的笑声。林芜的脸色有些发白,却仍强笑道:是我不懂行。对了容总监,晚上有空吗封总说想请你吃饭,聊聊当年没做完的那个家庭健康项目。
抱歉,今晚要加班调参。容辞关闭投影,语气平淡,而且长墨规定,项目期间不接受合作方的私人宴请。她拿起笔记本起身,评审会暂停十分钟,顾延跟我来办公室一趟。
走出会议室时,顾延听见身后传来林芜刻意放大的声音:封总说他那套旧系统还留着,说不定能给长墨的项目当个参考呢……
容辞的办公室里,空调温度比外面低两度。她翻出一份标注密集的纸质报告,指尖点在其中一行:你看这里,情感识别的特征权重分配有问题,对‘痛苦’和‘焦虑’的区分度不够。
顾延凑近时,闻到她身上淡淡的松木香,和实验室里那瓶用来提神的精油味道一样。我打算增加三组生理特征数据,比如心率变异性和皮电反应。他指着报告上的公式,但这样会增加模型复杂度,推理速度可能下降15%。
速度可以牺牲,准确率优先。容辞的笔尖在公式旁画了个圈,医疗系统里,漏掉一个负面情绪信号,可能就是一条人命。她忽然抬头,目光落在他白衬衫的第二颗纽扣上,上次的咖啡渍,洗干净了
顾延愣了半秒才反应过来:啊……用小苏打泡了一晚,差不多看不出来了。
容辞笑了笑,那是他第一次见她在办公室露出这样柔和的表情,像代码里突然出现的注释,冲淡了严谨带来的疏离。技术男都不太会打理这些吧她拉开抽屉,拿出一小盒去渍笔,这个效果不错,下次备用。
走出办公室时,顾延捏着那支印着猫咪图案的去渍笔,忽然觉得,这位总把逻辑挂在嘴边的上司,其实比谁都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
第四章
逻辑漏洞
风波爆发在周一清晨。顾延像往常一样提前半小时到公司,服务器的异常警报声却让他心头一紧。昨晚从封氏接收的病理数据标注样本,在凌晨三点的自动校验中触发了最高级别的异常警报——17.3%的标注结果与原始影像存在矛盾。
他迅速调取日志,冷汗瞬间浸透后背。被篡改的数据集中,有23份样本的修改逻辑,与容辞三年前发表的那篇论文中,关于罕见病特征提取的章节高度重合。更致命的是,修改记录的时间戳,恰好覆盖了上周林芜在服务器机房停留的那四十分钟。
上午十点的项目对接会,当封庭深问及数据标注进度时,林芜抢先开口:我们提交的样本应该没问题吧不过长墨这边是不是有内部人员接触过原始数据毕竟……她的目光意有所指地扫过容辞,有些人对封氏的标注体系很熟悉。
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凝固。几个年轻工程师停下笔,看向容辞的眼神里带着困惑。顾延注意到,容辞放在桌下的手紧紧攥着笔,指节泛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