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顾延和容辞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第3页)

讨论环节,当顾延提出多模态融合方案时,有专家质疑数据采集的伦理问题。肿瘤患者的隐私保护是红线,如何平衡数据量与隐私安全

容辞接过话筒,语气从容:我们正在测试联邦学习框架,让数据留在医院本地,只上传模型参数进行联合训练。就像给每个医院的数据库装一把独立的锁,而密钥掌握在自己手里。她看向顾延,顾工程师团队开发的同态加密算法,能保证参数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顾延愣了一下,随即补充道:目前加密效率还能提升,我们计划引入轻量级算法,把通信成本降低50%。

他们一唱一和的样子,让旁边的老教授笑着打趣:容总监和顾工程师,配合得比训练好的模型还默契啊。

容辞的耳尖微微发红,顾延赶紧低头喝了口水,掩饰嘴角的笑意。

午餐时,两人坐在露天休息区。远处的青山被薄雾笼罩,像未训练完成的模糊图像。其实三年前在封氏,我也做过类似的联邦学习方案。容辞忽然说,手里撕着面包,但当时封总更看重数据集中管理的效率,没通过。

现在不一样了。顾延看着她,长墨的理念是‘技术服务于人’,不是服务于效率。

容辞笑了,掰了半块面包递给他:说得对。对了,下个月有个临床实验,要去肿瘤医院驻场两周,你有空吗

当然。他接过面包,指尖碰到她的指腹,像电流窜过,正好测试情感识别模块在真实场景的表现。

第八章

医院里的数据集

肿瘤医院的住院部比想象中安静。顾延推着装有设备的推车跟在容辞身后,走廊里偶尔传来家属压抑的哭声,与设备的嗡鸣形成奇妙的混合音。

302床的张阿姨,肺癌晚期,昨天情绪波动很大,拒绝治疗。护士长低声介绍情况,你们的系统能捕捉到她没说出口的需求吗

容辞点头,示意顾延打开设备。平板电脑上的摄像头开始工作,同时采集语音信号。张阿姨坐在病床上,背对着门口,声音沙哑:治不好了,别浪费钱……

系统屏幕上的情感曲线剧烈波动,绝望的概率飙升到89%,但在曲线底部,有一道微弱的峰值标记着不舍。她不是真的想放弃。容辞轻声说,调出患者家属的语音记录,昨天她女儿说要请假回来照顾她,她立刻说‘不用’。

是怕拖累家人。顾延调整参数,系统应该把‘亲情关联’作为潜在特征,权重设0.3试试。

调整后的模型,果然在绝望之外,识别出了62%的担忧。当容辞拿着分析结果找到张阿姨的女儿,建议她用需要妈妈指导婚礼细节为由劝说时,病房里传来了久违的笑声。

那天下午,他们在医生办公室整理数据,忽然看到窗外走过一个熟悉的身影。封庭深穿着黑色风衣,手里拿着束白菊,走进了对面的病房。

是他父亲。容辞的声音很轻,肺癌,和张阿姨同个病区。她低头继续敲击键盘,当年我们离婚前,他父亲就查出病了,一直没好转。

顾延没说话,默默给她的保温杯续满热水。他注意到,容辞在标注家庭支持对患者情绪的影响这组数据时,把权重调高了0.5。

傍晚的夕阳透过窗户,在病历本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封庭深推门进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容辞坐在桌前,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顾延站在旁边,指着屏幕上的曲线低声说着什么,两人之间的空气,像经过平滑处理的数据,温和而流畅。

容总监。封庭深的声音打破了平静,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

封总。容辞抬头,目光平静,来看伯父

嗯。他的视线落在屏幕上的情感识别系统,这就是你们的新项目

是的,用于辅助肿瘤患者心理干预。顾延适时开口,调出刚才的案例,效果还不错。

封庭深的目光在两人之间转了一圈,最终落在容辞身上:当年你说要做真正有温度的AI,现在做到了。

是团队的功劳。容辞合上平板电脑,我们还有数据要整理,先失陪了。

走出医生办公室时,顾延感觉容辞的脚步比平时快了些。走廊尽头的窗户映出晚霞,他忽然说:其实他说得对,这个系统确实有温度。

容辞停下脚步,转头看他。夕阳的金光落在她睫毛上,像镀了层金边:那是因为训练集里,有太多像张阿姨这样的真实故事。

第九章

最终的准确率

智能诊疗辅助系统正式上线那天,长墨公司举办了简单的发布会。当主持人请容辞上台分享研发历程时,她却把顾延也拉了上去。

这个项目能成功,离不开团队每个人的努力,尤其是顾延负责的情感识别模块。她笑着看向身边的人,他让冰冷的算法,学会了读懂人心。

顾延站在聚光灯下,看着台下容辞明亮的眼睛,忽然觉得三年前那个卡在68.3%准确率的模型,就像此刻的自己——曾经以为无法突破的瓶颈,其实只是没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

发布会结束后,顾延在实验室整理最终的测试报告。准确率95.7%,超过了当初定下的目标。他正准备把报告发给容辞,办公室门被推开,她抱着一盒新到的服务器硬盘走进来。

还在忙她把硬盘放在桌上,刚才封总发来消息,说封氏想引进我们的系统,用于他们的私立医院。

答应了顾延抬头。

法务部在对接。容辞笑了笑,技术无国界,只要能帮到患者。她拿起那份测试报告,指尖划过情感识别准确率91.2%的字样,这个模块,是你送给系统最好的礼物。

其实是您教我的。顾延看着她,您说过,AI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冰冷的准确率,而是理解人的真实需求。

容辞的目光软下来,像被优化过的平滑曲线:顾延,下个月的国际AI大会,一起去

data-fanqie-type=pay_tag>

好啊。他点头时,看到她桌角的宇航员模型旁边,又多了个小小的编程猫摆件,和自己桌上那个一模一样。

窗外的阳光透过落地窗,在实验室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故事开始时那个茶水间的午后。只是这一次,白衬衫上没有咖啡渍,代码里没有隐藏的注释,只有两个并肩作战的身影,在数据的星河下,调试着属于他们的下一个模型。

或许对于AI来说,95.7%的准确率已是极限,但对于人心而言,理解与默契的生长,永远有迭代升级的空间。就像此刻顾延看着容辞的眼神,清晰得无需算法识别——那是比任何代码都更精准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