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2页)
晚上,周砚给她发了个会议邀请,主题是大促内容优化讨论。会议一开始,他就直接切入,预热视频的文案我看了,有些太规矩了,能不能活一点
林岚把修改建议投在大屏上,这是我们内部的审查标准,太活的内容可能会踩红线。
踩红线我来扛。周砚靠在椅背上,语气带着熟悉的笃定。
林岚没立刻回答,她看着屏幕上那几行刚被改掉的文案,缓缓说,你可以扛结果,但过程的成本谁来付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安静,只有投影仪的风扇在转。
散会后,她回到工位收拾包,电脑屏幕跳出一条新邮件,是OA审批系统的驳回通知——她昨天提交的变更申请,被副总以紧急业务为由退回。
她盯着那行红字,心口像被什么闷了一下。她知道,这不是一次偶然。
周一清晨,她带着整理好的全套资料去了律所。季衡仔细翻了每一份文件,又问了几个细节,才抬头说,你这个台账很完整,如果真要走程序,胜算不低。不过,你要准备好,可能会有人给你穿小鞋。
我准备好了。林岚答得很平静。
回到公司,她把台账放进抽屉,开始布置接下来的工作——所有需求变更一律在群里同步,并抄送法务。这样做让一些人明显不自在,但她没有再解释。
那天下午,打印室的灯又亮到很晚。林岚抱着一摞新打印的变更单,经过茶水间时,看见周砚站在窗边打电话,语气比平时低很多,……我知道,这次不会让她受影响。
林岚停了一秒,没出声,继续往前走。台账的第一页已经翻过,那串陌生编号的钥匙,依旧在她包里。她忽然想知道,它到底能开哪一扇门。
周三的风带着湿意,办公室的空气闷得像密封的玻璃罐。上午十点,甲方临时召开的线上会议开始了,屏幕上出现的第一张PPT就让林岚心里一紧——报价单。那份文件的布局、行距、甚至表格边框的颜色,都和她手上的内部版本一模一样,只是公司名称换成了竞对。
甲方代表开口质疑乙方的定价不透明,暗示他们有意抬价。副总在镜头前笑得镇定,说这是市场正常浮动,随后顺势提到竞对的低价优势,像是在暗示换掉现有团队的可能性。林岚坐在会议桌另一端,指尖紧压在笔记本上,眼睛死死盯着屏幕上的数字。
散会后,她没回工位,而是径直走向消防通道的窗边,给季衡发了一条消息:报价单泄露,格式完全一致,怀疑内部传出。几分钟后,对方回了电话,保留这份资料,另外找机会获取邮件原始发送记录。
中午,沈瑜约她到楼下的面馆,边吃边低声说,我确认了,上周副总确实和竞对的PM一起在外面谈过。
林岚没问细节,她知道沈瑜的消息很少出错。她只是把筷子放下,缓缓地说,那我得把后面的事准备好。
下午的排练现场,周砚比平时沉默。他站在灯光边,看着夏妍一遍遍走台,偶尔低声交代工作人员调整机位。等休息间隙,他走到林岚身边,递来一瓶水,我听说了报价的事,你别往心里去。
林岚接过水,抬眼看着他,可你知道,泄露报价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议价权。
周砚的喉结动了动,没有说话。
当晚十点,微信群里传来副总的指示:由于大促提前,预热视频和宣传文案必须压缩到三天内完成。林岚回了一句请提供变更审批单,副总没再出声。十几分钟后,周砚单独发来消息——这次能不能先做,我保证批文会补上。
她盯着屏幕许久,回复过去:先补批文,再做。
第二天一早,公司内部的OA系统里,林岚发现了一个审批记录,发起人是周砚,审批人却是副总。她翻开台账,拿起笔在备注栏写下:发起人与审批人不一致。
午休时间,她收到一封匿名邮件,主题很简单——替身。邮件正文是一张模糊的照片,拍的是一场活动的后台,周砚正对一位女主持低声说话。虽然角度刁钻,但林岚还是认出了照片里的那个人——夏妍。
照片下面,只有一句话:她替过你。
林岚盯着那行字,胸口像被一块冰堵住。她把手机扣在桌上,闭了闭眼,回忆起那次突如其来的活动变动——原本由她全程策划的发布会,在最后两天临时换人主持,而那时她被告知只是工作安排。
傍晚的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投下斑驳的影子。林岚把钥匙从包里拿出来放在桌上,金属在余晖中闪着冷光。她突然意识到,这把钥匙和她的位置一样,随时可以被塞进任何一把锁孔,只要有人觉得方便。
夜里,OA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一条新审批挂在待处理栏——紧急变更,甲方要求追加一场线下粉丝见面会,执行时间就在大促前一天。审批单的备注栏里写着:请林岚全程负责。
她握着鼠标的手停了一秒,然后点击拒绝,在理由栏打下六个字:流程不符,暂缓执行。
楼下的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她合上电脑,台账上的日期停在今天,下面空着的那一行,像是一道静静张开的口子,等待有人踏进去。
大促前一周,上海的雨像是故意和她作对,接连几天不肯停。空气潮得发闷,连办公室的打印纸都卷了边。
上午九点,甲方的电话直接打到林岚手机上,开口就是一句:预热视频没过,重做。她合上文件夹,冷静问原因,得到的只是模糊的答复——领导看着不满意。挂断后,她立刻登录后台查看审核意见,却发现那条视频被删除,没有任何记录。
她把情况写进台账,连同前一天的变更记录一并打包发给季衡。对方回了一个字:收。
中午,租房中介打来电话,提醒她月底租约到期,房东要涨价。林岚望着窗外密密的雨线,心里泛起一阵疲惫。她想起备用的短租房还没收拾好,而眼前的项目一天比一天像泥潭。
下午的团队例会上,副总笑着宣布,甲方决定在大促当天加一场粉丝见面会,由林岚负责全程执行,包括场地、物料、嘉宾安排。林岚抬头问:审批单呢副总摊了摊手,甲方口头定的,这种还要审批吗
她没再说话,只是低下头,把这句话原封不动记进了台账。
傍晚,周砚找到她,语气有些急,别太较真,这次先把事情办了,之后我帮你补手续。
手续永远是之后补。她的声音很轻,却不容置疑。
夜里十点,微信群里突然传出一张偷拍照片,是她在场地考察时和供应商交谈的背影。配文只有一句——姿态真像个甲方。这句话被不断地转发和评论,像是在暗暗嘲笑她的僭越。
沈瑜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这是有人故意的,你别理。
我知道。林岚握着手机,声音出奇的平稳,他们想让我急,可我不会。
第二天清晨,她拖着行李箱去了短租房。屋子很小,只有一扇朝北的窗,光线暗得像傍晚。她把行李放下,坐在床边,长久地看着那串陌生编号的钥匙。它冰凉、沉重,像一块压在心口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