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台账下的契约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第1页)

夜色笼罩的联合办公区里,只剩下荧光灯和空调的低鸣。林岚趴在电脑前敲下最后一行文案,眼角余光扫到手机屏幕亮起——周砚发来一条简短的消息:方便吗下一秒,工区备用钥匙落在她手心,冰凉得像一块金属印章,仿佛在昭告一个无法拒绝的身份

周二的夜里,整层办公室空得只剩下打印机的嗡嗡声。林岚揉了揉太阳穴,把一份三十页的活动方案按时间顺序重新排版。文件发过去不到五分钟,甲方市场负责人周砚的消息就跳了出来——方便吗后面是一长串直播临时加场的需求截图。

她深吸一口气,回复收到,然后推开工区的玻璃门,走向茶水间的灯光。泡好咖啡回来,桌上多了一把钥匙,冰凉得透骨。周砚低声说,这样你晚了直接放车库,不用再找人开门。林岚点了点头,没吭声,把钥匙放进包侧袋里,仿佛那是一份随时待命的许可。

电脑屏幕上的时间跳到23:48,她打开项目台账,把新需求和变更时间一一记录下来。这个台账是她的习惯,从第一天接这个项目就开始记,每一次改动、每一条口头承诺都在上面有出处。但她知道,这种细致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可有可无的麻烦。

微信的提示音再次响起,是副总在群里的艾特——辛苦啦,今晚加个班,明早九点前要初稿。我会填你自愿加班单的。林岚抿了口咖啡,把那句自愿在心里重复了两遍。

空气里开始泛起一种熟悉的紧绷感,像是暴雨来临前的闷热。她想起下午的对话,周砚在会后随口说,主播名单可能会换成他的一位老同学,让她先准备两套脚本。成本核算还没跑完,消息已经被放到了公开群里,仿佛她的工作只是随时可替换的零件。

夜深了,窗外偶尔有车灯掠过墙面,照亮桌上那把钥匙的金属光。她伸手摸了一下,指尖瞬间凉透。钥匙的齿纹清晰锋利,像是刻在她生活里的某种暗号。

闺蜜沈瑜的电话在这时打了进来。你又在公司吧别跟他们惯着,这样下去你什么时候能喘口气林岚笑了一声,说,做完这场再说吧。她没有提到桌上的钥匙,也没提到副总的自愿加班单。

邮件发出的那一刻,已是零点过一刻。她关掉电脑,收拾包,下意识摸了摸钥匙,像是确认自己仍被这个项目和这些人牢牢拴着。

走廊昏黄的灯下,她低头翻台账,页面停在最新一条——临时加场,需求发起人:周砚,审批人:空缺。那一行空白,像是提前埋下的一道裂缝。

第二天早会的议程表闪在手机屏幕上,第一项就是讨论主播更换。她合上本子,心底那股闷热终于翻涌上来,像潮水一样拍打着岸边。外面的天色还没亮透,整座城市像在等待一场无法避免的风暴。

第二天早上,会议室的灯冷白刺眼。林岚坐在长桌的一侧,面前摊着昨晚赶出的两套直播脚本,封面上贴了颜色不同的标签。她说不清自己是困倦还是紧绷,只觉得每一分钟都在等待某个已知的冲击。

果然,议程进行到第一项,周砚清了清嗓子,开口宣布:主播更换为夏妍,下周五的大促提前到周四晚开始。夏妍的名字一出,几位同事对视了一眼,场面短暂静了几秒。林岚低头翻台账,迅速写下时间、决策人和变更内容。

副总笑着补充一句,夏妍是周总的老同学,资源好,临时顶上也稳。林岚抬起眼,声音不高却清楚,换人会增加额外化妆和走场成本,脚本需要全改,预算得重新审批。副总摆了摆手,说,先做起来,流程之后再补。

流程之后再补这几个字,让林岚指尖收紧。她看了眼周砚,他没有接话,只是敲了敲桌面,示意继续议程。

散会时,闺蜜沈瑜发来消息,让她中午抽空到楼下咖啡馆一趟。林岚点了外卖咖啡,顺路带着厚厚一叠文件夹出门。咖啡馆的角落里,沈瑜已经等着,桌上放着一份法律援助宣传册。

你这样不行。沈瑜推过那本册子,语气少见地严肃,所有需求变更必须书面化,你要保护自己。

林岚笑了一下,他们嫌麻烦。

麻烦是成本的一部分。沈瑜用勺子搅着咖啡,你要么认,要么就想办法让他们也承担。

她没再说话,只是低头翻看宣传册,指尖停在证据收集的章节上。

下午回到公司,她找到律师朋友季衡的视频号,预约了周末的法律咨询。季衡很快回了个信息:提前把所有变更记录、邮件、聊天截图整理好,最好做个时间线。

晚上九点,项目群再次炸开,甲方提出增加预热短视频的需求,并要求次日早上八点前提交初稿。林岚盯着屏幕,深吸一口气,敲下回复:按照合同,新增需求需书面确认并调整排期,请提供审批单。

群里安静了几秒,副总跳出来说,别这么死板,甲方很急。

急也得走流程。她盯着键盘,不让自己删掉任何一个字。

没等回复,周砚单独发来消息:能不能先做,审批我来补

林岚指尖悬在屏幕上,心里翻涌着一股凉意。她想起昨天那把钥匙的冰冷,又想起自己在台账上写下的那一行空白。

她回过去:不走流程,这件事以后还会发生。

对面沉默了许久,最后只发来一个简单的好。

夜深了,打印室的灯还亮着。林岚站在复印机前,把一份份文件整理成册,封面写着需求变更确认单。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项目,而是为了让自己不再被推到那个随时可替换的位置上。

手边的台账翻到新的一页,第一页的右上角,她写下了日期和一个简短的标记——大促T-14天。下一行,是空的。她在心里默数着,等着看谁会第一个填上去。

周六一早,林岚照旧比闹钟早醒。窗外天色还没完全亮,老小区的楼道里有拖地的水声。她坐在小桌前,把电脑打开,先是把昨天整理好的变更确认单又检查了一遍,然后发给季衡。不到十分钟,电话打了过来。

表格做得不错。季衡的声音带着一贯的沉稳,不过你要注意,截图要有完整时间戳,邮件要保留原始文件,不要只留PDF。

我知道了。她一边在文件夹里做标记,一边把需要补的部分记进本子里。

忙到快十点,沈瑜的微信又弹出来:楼下新开了家馄饨店,下来吃点热的。林岚合上电脑下楼,风一吹,连日的疲惫才真切涌上来。馄饨汤面热腾腾地冒着雾,她喝了两口,才觉得喉咙暖了些。

我听说副总上次跟竞对的人一起吃饭。沈瑜压低声音,你多留点心。

data-fanqie-type=pay_tag>

林岚没接话,只是嗯了一声,把碗里的虾仁夹到沈瑜碗里。

午后,她回到工位,邮箱里躺着一封没有署名的内部邮件,附件是一个活动报价单。林岚打开一看,报价的格式和用词,和他们内部的完全一致,唯一不同的是,报价方换成了竞对公司。她盯着屏幕看了很久,像是在辨认一张已经褪色的照片。

她立刻把文件转发给季衡,并附上自己的分析。对方很快回信:留好原件,不要在公司网络讨论。

那天下午,甲方的B方案主播终于签了合同,排期和档期都确定下来。团队里松了一口气,连副总也在群里发了句辛苦了。林岚只是回了个收到,继续在台账上添上合同号和签署日期。

晚上,周砚给她发了个会议邀请,主题是大促内容优化讨论。会议一开始,他就直接切入,预热视频的文案我看了,有些太规矩了,能不能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