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请自来的“纠错者”(第2页)
苏晓晓沉默了。她重新拿起林舟的设计稿,这一次,看得格外仔细,连页边空白处的批注都没放过。阳光从她肩上移开,落在稿纸上,将那些公式和参数照得清晰。
“72
小时?”
她突然问。
“对。”林舟点头,“张教授已经批准我使用动力工程系的实验室,但设备需要改造。”
“我有两个条件。”苏晓晓合上书,语气依旧清冷,却少了几分疏离,“第一,实验过程必须完全透明,所有数据由我记录;第二,如果最后证明方案不可行,你要公开承认,是你的理论模型有问题,不是材料的问题。”
林舟笑了。这很“苏晓晓”——永远把“数据”和“责任”放在第一位。
“可以。”他伸出手,“合作愉快,苏晓晓通学。”
苏晓晓看着他伸出的手,迟疑了两秒,才轻轻握了上去。她的指尖微凉,带着酒精和试剂的味道,碰了一下就迅速收了回去,像是完成了一个必要的实验步骤。
“现在就去实验室。”她拿起白大褂穿上,动作利落,“先看看你的‘土办法’能不能行得通。”
动力工程系的实验室在另一栋楼的地下室,潮湿的空气里混杂着机油和金属锈蚀的味道。林舟推开沉重的铁门,里面果然堆着不少废弃设备——一台生锈的车床,几个布记划痕的操作台,角落里还有个被拆得只剩框架的发动机模型。
“这就是你说的‘现有设备’?”
苏晓晓皱着眉,踢了踢脚边一个漏油的液压泵,“连个像样的夹具都没有。”
“足够了。”林舟走到车床旁,擦去上面的灰尘,露出铭牌,“c6140,老型号,但主轴精度还能用。我们不需要加工成品叶片,让几个1:5的模型就行。”
他转头看向苏晓晓:“你负责材料处理。gh4169合金棒材在材料学院的仓库里有,找王老师签字就能领。记得要直径20的,定向凝固方向得是轴向。”
“你呢?”
苏晓晓问。
“改设备。”林舟指着角落里那个废弃的压力罐,“把它改成简易的喷丸装置,再弄个转速计,接在车床主轴上,测叶片模型的旋转速度。”
王磊在一旁听得头晕:“我说你们俩……真要在这堆破烂里搞出个能验证火箭发动机的东西?”
苏晓晓没理他,已经拿出手机开始查仓库的领料流程。林舟则从工具箱里翻出扳手,蹲在压力罐前研究结构,手指在锈蚀的接口处敲了敲,像是在评估强度。
“王磊”林舟头也不抬地说,“去五金店买些密封圈和压力表,要耐低温的,液氧的温度能到-183c,普通橡胶会脆化。”
“哦,好……”王磊刚要走,又被苏晓晓叫住。
“顺便买瓶无水乙醇和脱脂棉。”她补充道,“领料前要先清洁合金棒材表面,避免油污影响后续处理。”
两人一唱一和,像是合作了很久的搭档。王磊看着他们专注的背影,突然觉得,这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像真的有了点希望。
林舟蹲在地上,一边拆卸压力罐的阀门,一边在脑子里过实验步骤。视网膜上的系统界面还在,【72小时倒计时】已经剩下68小时15分。他知道,真正的难点不在设备改造,而在材料处理——定向凝固需要精确控制温度梯度,学校的老设备根本达不到要求。
但他记得,前世苏晓晓为了研究这个,自已用保温棉和加热丝让过一个简易的定向凝固炉,温度梯度居然能稳定在50c。
“苏晓晓,”他突然开口,“定向凝固处理,你有办法吗?”
苏晓晓正对着手机查资料,闻言抬眸:“用盐浴炉。把合金棒材垂直悬挂,下端浸入熔融的硝酸钾-亚硝酸钠混合盐中,上端用压缩空气冷却,能形成近似线性的温度梯度。”盐浴炉,一种加热设备,靠熔化的盐传递热量。
林舟的眼睛亮了。和前世的方法几乎一样。
“需要多少温度?”
“1320c,保温两小时,然后以5c的速度降温。”
苏晓晓报出一串数字,像是早就算过,“但学校的盐浴炉最高只能到1200c,差120c。”
“那就加点硝酸钠。”
林舟接口道,“提高混合盐的熔点,能到1350c。不过腐蚀性会变强,得用陶瓷坩埚。”
苏晓晓的脚步顿了一下,转头看他,眼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你怎么知道?”
林舟笑了笑,没解释。他总不能说,这是十年后她在一次技术分享会上讲的“土办法”,当时台下的老专家们都听得直点头。
“先领材料吧。”他转移话题,拿起扳手拧下一个锈死的螺母,“剩下的问题,总能解决。”
苏晓晓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没再追问,转身往外走。阳光透过实验室的高窗照进来,在她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林舟看着那个背影,手里的扳手顿了顿。
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好走。72小时,要和时间赛跑,要和设备较劲,还要和那些根深蒂固的“不可能”对抗。但此刻,听着苏晓晓渐行渐远的脚步声,听着王磊在电话里跟五金店老板确认压力表型号的声音,闻着空气中淡淡的机油味,他突然觉得,这种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感觉,真好。
比前世坐在总师办公室里,对着一堆批文叹气,要好得多。
他低头看了眼手里的螺母,上面的锈迹在灯光下泛着红棕色。视网膜上的系统提示还在,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
实验,开始了。而他和苏晓晓的故事,也才刚刚写下第一笔——不是情话,不是约定,而是关于gh4169合金的定向凝固参数,和一个需要两人共通拧紧的螺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