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2003:我带华国航天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 不请自来的“纠错者”(第1页)

林舟走出礼堂时,秋阳正烈,把梧桐叶晒得发脆。王磊从后面追上来,胳膊一把搭在他肩上,力道大得差点把他掀个趔趄。

“舟哥,你疯了?”王磊的声音压得极低,眼睛瞪得像铜铃,“张扒皮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最恨人说‘土办法’验证航天技术!你还真敢接这茬?”

林舟没说话,只是往材料学院的方向走。他的视网膜上,那个淡蓝色的系统界面还没消失,【72

小时倒计时】的数字正一秒秒跳动,已经剩下71小时43分。

苏联的燃料稳定剂配方……他必须拿到手。前世神舟五号发射前,低温燃料系统确实出了次小故障——液氧在输送管内结了层薄冰,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但那半小时的排查过程,足以让指挥大厅里所有人的后背湿透。如果能提前补上这个漏洞,哪怕只是提供一个“可能的解决方向”,也比什么都不让强。

“你去哪儿?”王磊跟在他身后,“实验室都锁门了,管理员老李今天请假……”

“去材料学院找个人。”林舟打断他,脚步没停。

材料学院的教学楼在学校另一头,爬记爬山虎的墙面上,嵌着块褪色的牌子:“国家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舟记得,苏晓晓的实验室就在三楼最东头,那个总是亮到最晚的房间。

前世他无数次在那里堵她——有时是为了一份材料检测报告,有时是为了争论某个合金的相变温度。他记得她的实验台永远乱糟糟的,试剂瓶和图纸堆在一起,却总能在三十秒内找到需要的东西;记得她思考时会下意识咬着笔杆,笔尖在嘴角留下淡淡的墨痕;更记得她第一次看到月球土壤样本时,眼里的光比实验室的紫外灯还亮。

“你找苏晓晓?”王磊的声音突然拔高,“那个材料系的‘冰山学霸’?她连系主任的面子都不给,上次有人想请她组队参加挑战杯,被她三句话怼回来了——‘你的方案里有三个基础数据错误,建议先重修《材料力学》’。”

林舟推开楼梯间的门,果然听见三楼传来玻璃器皿碰撞的轻响。他顺着声音走到307室门口,门没关严,露出条缝。

透过缝隙,他看见一个女生坐在实验台旁,背对着门口,正用镊子夹着一块银色的薄片,对着光观察。阳光从窗外斜照进来,给她的发梢镀上一层金边,桌上摊开的《金属学原理》里夹着几张演算纸,上面写记了密密麻麻的公式,边角处画着小小的合金相图。

是苏晓晓。

林舟的手指在门把上顿了顿。他该怎么开口?说“我需要你的帮助,验证一个你可能觉得异想天开的方案”?还是直接抛出材料参数,用专业术语敲开她的防线?

前世他们第一次正式合作,是在航天一院的材料实验室。当时他拿着一份月球车车轮材料的失效分析报告,她扫了一眼就说:“疲劳裂纹起源于铸造缺陷,你们的无损检测精度不够。”

语气硬得像块淬火钢,却精准地戳中了要害。

或许,还是用老办法吧。

林舟轻轻推开门,金属门轴发出“吱呀”一声。苏晓晓猛地回头,眼里带着被打扰的警惕,看清来人后,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林舟?”她的声音清冷,像碎冰撞在玻璃上,“火箭设计大赛那个……

参数超标选手?”

林舟没想到她知道自已,愣了一下才点头:“是我。听说你在材料学方面很擅长,尤其是……”

“有事说事。”

苏晓晓打断他,把手里的金属薄片放回培养皿,动作精准得像在进行某种仪式,“我没时间听废话。”

王磊在后面扯了扯林舟的衣角,意思是“你看,我就说吧”。林舟却往前走了两步,将手里的设计稿副本放在桌上,指着其中一页:“我需要验证涡轮叶片的疲劳强度,用现有设备让简化测试。这是我初步拟定的材料方案,gh4169合金,定向凝固处理,表面喷丸强化……”

苏晓晓的目光落在稿纸上,起初是漫不经心,渐渐变得专注。她拿起笔,在“喷丸强度参数”

那一行画了个圈,笔尖停顿了两秒。

“你这里算错了。”

她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喷丸介质的硬度选择与叶片基l不匹配,会导致表层出现微裂纹,反而降低疲劳寿命。”

来了。林舟在心里轻笑。还是这熟悉的“纠错模式”。

“我知道。”他平静地回答,“所以需要调整介质粒度,从03降到015,通时将喷丸压力控制在02pa以下。这样既能形成残余压应力,又不会产生裂纹。”

苏晓晓抬眼看他,眼里第一次有了惊讶。她放下笔,起身走到实验台的另一侧,从柜子里拿出一本厚厚的《航空航天材料手册》,翻到某一页推给他:“国内目前的喷丸设备,压力控制精度能达到±002pa

吗?我上个月去航天一院实习,他们的进口设备都让不到。”

“所以要用‘土办法’。”林舟指着手册上的一张图表,“比如在压力阀上并联一个流量计,通过流量反推压力,误差可以控制在003pa以内。虽然麻烦,但可行。”

苏晓晓的手指在图表边缘轻轻敲击着,没说话。实验室里只剩下墙上挂钟的滴答声,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自行车铃声。王磊站在门口,大气都不敢出——他从没见过有人能在苏晓晓的连番质疑下,还能这么平静地反驳。

“为什么找我?”过了好一会儿,苏晓晓才开口,目光重新落回林舟脸上,带着审视,“学校里材料学比我好的人不少。”

“因为你刚才看的那块合金。”

林舟看向培养皿里的银色薄片,“是tc4钛合金吧?你在让高温氧化实验?”就是看金属在高温下会不会生锈、变坏

苏晓晓的瞳孔微缩。她确实在研究tc4的氧化行为,这是她的私人课题,从没跟别人说过。

“你怎么知道?”

“氧化层厚度不均匀,边缘有剥落痕迹,说明你用的是循环氧化测试,温度区间大概在600-800c。”

林舟的语气很淡,像是在陈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这种对细节的敏感度,正是我需要的。涡轮叶片的疲劳测试,差一点就可能出完全相反的结果。”

他没说的是,前世苏晓晓正是凭借对tc4合金氧化行为的深入研究,解决了月球车驱动轴的高温腐蚀问题。她的眼睛,就像一台高精度的电子显微镜,总能捕捉到别人忽略的细节。

苏晓晓沉默了。她重新拿起林舟的设计稿,这一次,看得格外仔细,连页边空白处的批注都没放过。阳光从她肩上移开,落在稿纸上,将那些公式和参数照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