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第1页)
小贼嘴硬一如当年,他不肯上车,长华便提议道:“三皇弟来的正好,我欲往妃陵祭拜贵妃娘娘,你若回,我与你同去如何?”
虽则忧心汤阿姆,但三皇弟既已将人送去了法华寺,长华便稍放了些心,她能醒来便是法华寺大和尚之功,汤阿姆到了那里,必能得救。
孰料穆元景却摇了摇头,道:“我欲往法华寺,请大师为我母诵经超度。”
嗯?
长华狐疑地看向穆元景,却见他驭马近前,然后从背后的胡禄中取出一物,递了过来。
那是一包粗布包裹的长条状物。
长华不明所以,看了穆元景一眼,他却抬了抬下巴,只叫她接。
入手一沉,长华便明白那是什么了。
她的弩箭。
昨夜弩箭射尽,方才她还苦恼无箭可用,不想此刻竟被三皇弟收了回来。
“十二支,可有遗漏?”穆元景道。
长华摇了摇头,心中惊诧不已。
这弩箭是特制,一来数量有限,二来有她印记,此前她但凡用过,过后都会搜回,昨夜情况紧急她便毫无顾忌地使,今早醒来便担心无法寻回,不想三皇弟竟还有这般细致体贴的一面。
是了,当年他挖她的梅树,也是因为贵妃娘娘忽然喜食梅子,对她来说自是不讲理,对贵妃娘娘来说,却是用心孝顺了。
“多谢。”
穆元景却没回话,反而又递来一物。
是一把匕首,正是昨夜长华水中偷袭时用的那一把。
长华接了,再次笑着道谢。
这次更是真心实意。
穆元景有心不理,但也许是少女面上的笑意太盛,也许是母妃此前的嘱咐使然,鬼使神差的,他道:“匕乃暗器,弱杀之时,需寻对时机,昨夜你出匕略早,若再等片刻,待我回身携你上岸之时,你再出匕,或能伤我”见少女笑意收敛面色微沉,穆元景挑眉道:“大皇姊想伤我倘若匕刃淬毒,或许还能有几分可能。”
雪原无风,一轮金黄的朝日自地面跃升至梢头,将远山与近野皆染的灿烂。
清瘦的少年就站在这样的光景里,面上生光,目露自负,一时间鲜活如初。
长华顿时心绪复杂。
诚然三皇弟是好意,但两人实际的情分若是打架也算情分的话,那也是极少极少的,三皇弟忽然这般善意提醒,多半是爱屋及乌但她不能不领情。
“多谢三皇弟,你说的,我都记下了。”
语气正经,态度真诚,穆元景却听得目光微动,面色随即黯了下去。
“那就好。”
他后退几步,叫两队并一队,整队出发。
朱冶之看向长华,见她微微点头,才大声领命,自去安排。
蒙夜甚是开心,他与朱冶之也算不打不相识,好不容易又凑到一起,昨夜没空,今日正好可以切磋一下。
法华寺位于皇陵以北,妃陵以东,依山傍水,香火鼎盛,前朝时便是有名的古刹,后因南北战乱毁损大半,僧众四散,直到慧智禅师做了住持,一直致力修复庙宇,重塑佛像,又开坛讲法,广开道场,才有了如今的盛况。
虽是雪后难行,但已清扫得干干净净的入寺石道上香客不少,长华与饴露饴沙便跟在这些人后,慢慢地向寺门行去。
车马与人手俱留在山下,此时只有朱冶之带着数卫同行,至于穆元景,自山下便与长华分别,说是要去拜会故人,他没说是谁,长华自不会多问,她急着看汤阿姆,两人便分头行事了。
知客僧听说寻人,很是客气,问明是谁后,回说就在寺中,唤了小和尚来,叫带长华去看。
因法华寺毗邻大江,常有因战祸流离失所的孤老幼弱,故寺中特辟出一所,收容这些难人,汤阿姆就被安置在这里。
谢过知客僧后,长华被小和尚带着拐进寺东一处角门,从这里踏上一条蜿蜒小径,又行数百步,越发清幽,忽一阵冷香袭来,转过一处月洞门去,只见点点娇黄缀在莹雪枝头,一簇簇开得静悄绚烂,墙后竟是一株虬枝峥嵘的老腊梅。
只长华挂念汤阿姆,虽此花此景过分美丽,她也只看了一眼便移开目光,又行数步,已近寺中最东墙处,两排屋舍坐落于此,乃是寺中客舍。
一小僧在两排屋舍中间的甬道扫雪,几个孩童执着扫帚散在他身后,有的埋头干活有的踩雪作乐,虽破袄旧衣,却依旧欢声笑语,叫长华绷紧的心弦也为之一松。
小和尚在那小僧面前站住脚,口呼师叔,将长华来意说了,那法号济弘的小师叔便点了点头,接了人。
饴露饴沙趁两人交接的功夫,已将带来的糕饼分出一些散与幼童,长华则随那济弘小师叔向里行,走过一个个或紧闭或垂挂了破布幔的屋门,停在了最里头的一间屋门前。
“里头的施主病着,不便见人,施主有甚话,就在这里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