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执笔为灯照山河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章(第2页)

林默(陈砚)抱着书箱,忍受着四面八方投来的或麻木、或好奇、或同样带着戒备和穷困的目光,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到那个角落。将书箱小心翼翼放在还算干燥的墙边,然后几乎是瘫倒在散发着霉味和汗臭的草席上。

身体的疲惫和疼痛如同潮水般瞬间将他淹没。但精神,却异常地紧绷。

【埋头苦读】

这里不是终点,只是。是他在这个残酷世界挣扎的临时据点。

他挣扎着坐起身,小心翼翼地解开书箱的麻绳,取出了那几卷被陈砚视若珍宝、此刻却显得无比寒酸的旧书册。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还有一本薄薄的、关于本朝律例和时务策的简陋汇编。纸张粗糙发黄,字迹因反复翻阅而模糊不清。

林默深吸一口气,努力忽略通铺里令人窒息的污浊空气、此起彼伏的鼾声和呻吟,也忽略左腿持续的钝痛和腹中火烧火燎的饥饿感。他借着破窗透进来的微弱天光,翻开了最上面那本《论语》。

映入眼帘的是竖排的繁体文言文,没有标点。

一股巨大的陌生感和烦躁感瞬间涌上心头。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底子还在,但直接面对这种原生态的、缺乏注释的古代经典文本,尤其是对一个刚经历了生死跋涉、身体精神都处于崩溃边缘的人来说,难度是巨大的。

陈砚的记忆碎片再次浮现,带着他对这些典籍的敬畏、刻苦以及…

因为资质驽钝而产生的深深焦虑和挫败感。

“呼…”

林默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不再是那个只会死记硬背、理解缓慢的陈砚了!他是林默,受过系统现代学术训练的林默!

他开始了“复习”,用的是陈砚的躯体和书本,却融入了现代的理解方式:

【逻辑拆解:他不再像陈砚那样逐字逐句硬啃,而是先快速通读一段,抓住核心观点和论述结构。用现代议论文的思维去理解古文的起承转合、论点论据。】

【概念提炼:将那些“仁”、“义”、“礼”、“智”、“信”、“君子”、“小人”等核心概念提炼出来,结合陈砚记忆中的老师讲解和现实见闻,尝试用自己的现代语言去理解其内涵和外延,甚至思考其在当代社会可能的映射。】

【背景代入:结合自己一路走来的见闻——官府的横征暴敛、豪强的欺压、底层百姓的绝望、奢靡与贫困的悬殊对比…

这些活生生的现实,让书本上那些关于“仁政”、“民本”、“修身治国”的论述,不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有了沉重而具体的血肉支撑!他读“苛政猛于虎”时,眼前浮现的是税吏的皮鞭;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想到的是陈家坳乡亲们凑出的铜板和杂粮饼!】

【批判性思考:他本能地会思考某些论述的局限性,某些理想化的道德要求在现实权力结构下的苍白无力。但他深知,在科举考场上,他需要的不是展现批判,而是利用这些“圣人之言”作为工具,结合自己的“现代理解”,包装出符合规范、又能打动考官的文章!】

【高效记忆:利用记忆宫殿、联想记忆等现代方法,结合陈砚身体残留的肌肉记忆,努力将关键章句和释义刻入脑海。效率比陈砚自己死记硬背要高得多,但依然痛苦。】

昏暗的光线下,污浊的空气里,林默(陈砚)蜷缩在“鸡毛店”通铺的角落,眉头紧锁,嘴唇无声地翕动,手指在粗糙的书页上划过。身边的鼾声、呓语、咳嗽声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他的世界里,只剩下那几卷承载着无数人命运转折希望的破旧书册,以及他脑海中高速运转的、试图将两个世界知识体系艰难融合的思维风暴。

左腿的伤处隐隐作痛,腹中的饥饿感从未消失。三个铜板换来的“床铺”冰冷坚硬,散发着霉味。窗外的京城,灯火渐起,笙歌隐约可闻,那是另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

但这一切,都与此刻的他无关。

他的眼中,只有书页上的字句。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科举!

为了不辜负崖底捡回的这条命,为了那几十个沉甸甸的铜板和三块硬邦邦的饼子,为了那些在贫瘠土地上挣扎求存的乡亲们眼中微弱的希望之光,也为了自己——在这个陌生而残酷的世界里,挣一个立足之地,挣一个…

可能改变些什么的机会!

鸡毛店的寒灯如豆,映照着他苍白而专注的侧脸。在这繁华京城最底层的角落,一颗沉寂的灵魂,正带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思维火花,在故纸堆中,酝酿着一场即将震惊朝野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