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武侯祠(第1页)
“匪皋则伊”
当严鹏和抵达马角坝的时侯,他在成都的祖父严德培(字严泽)正望着挂在武侯祠诸葛亮正殿左边那扇匾额喃喃地唸着。他摸出一副老花眼镜,擦擦戴上,一对浓眉下的大眼,有点浑浊了。毕竟七十一岁的人了。但头发还只是花白没有秃顶,腰板都还硬朗,这得益于他一生都练着的静坐功。
他特别还留意了匾额左边的小字:“新繁嚴樹森敬書”。心里还有点小得意,“嗯,还在,还在。”他以为这扇匾在文革初期破四旧时就被红卫兵砸了。
“幸好祖宗没有留下他的官职头衔”严德培这样想着。
的确,严德培已经有五年多没有到成都这个著名的文化景点来了。在他开始被管制以后直到文化大革命前,他每年都从不例外来报到。戴帽子(宣布刑期)时,派出所的干事说:只要不离开成都市区,他可以到处走动。去文化馆出黑板报,去图书馆借书,在成都走亲戚都可以。只是亲戚们都唯恐躲闪不及,他也不愿意去招人讨厌,只在这“三馆”走一走。图书馆每周必去借书还书,文化馆每月必去办黑板报,武侯祠博物馆每年必去一次瞻仰先祖遗物。
五、六年没有去武侯祠了,不是因为他受到管制(最轻的一种刑制处罚),而是在文革初期一批红卫兵要冲进武侯祠去“破四旧”,砸抄一切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有关的反革命遗物就吓得人家关了大门。门上挂出了“国务院公布的”,“缓刑驰禁,以慰其望”,即应先施恩惠,放宽刑罚,以收人心。但诸葛亮通过对蜀地形势的深入分析,却得出了与法正相反的结论。他在著名的《答法正书》中指出,刘备入蜀与当年高祖入咸阳所面临的是两种完全不通的时代背景。秦朝政苛,高祖法宽,故能顺应人民的意愿,从而促进国家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但蜀中的统治者刘璋原本就暗弱,以致形成了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中豪强专权自恣的散漫局面,如再对他们一味施行恩惠,只会纵容姑息,促使其气焰愈来愈烈,不晓得什么是君臣之道了。对此,只能“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这样才能使人们感到恩惠之不易、禄位之可贵,从而令上下有节,人人守法,以达到社会安定、国家大治之目的。因此,诸葛亮对蜀中反叛势力的镇压毫不手软,对一些违纪官员的处理也十分果断。而蜀国经过诸葛亮这样一番严刑峻法治理之后,不但没有发生动乱,反而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的社会景象。”
大家一脸严肃,听不懂又不好问,只好继续听下去:“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说的。而对诸葛亮本人,也是‘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大约当时的四川总督岑春煊的治蜀不看当时形势,只知一味模仿诸葛亮的严刑峻法,以至弄得民怨沸腾,社会不宁,故而赵藩才有“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样的句子。之后,岑春煊虽然暗中采纳了赵藩的这一建议,但却对赵藩进行打击,将赵藩由掌管全省盐茶财政的盐茶道而贬为边远地区的永宁道。“
人们不停地点头发出哦哦的声音,最后几句算是听懂了。教授讲完后,大家呆呆地发楞,而严德培带头鼓起掌来。大家跟随着热烈地鼓掌。严德培觉得此人讲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晰。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四川省革委会组织的学习现场会,主讲人是四川大学中文系的教师。为什么到武侯祠来上课?难道不怕避嫌
有为封建社会叫好的嫌疑。
严德培静静地听着人们的交谈。从他们的口中汇集的信息知道,这是毛主席在一次说到四川治理的会议上讲的话,让去四川的通志一定要到武侯祠好好地学习学习这一副对联。这样,武侯祠就开放了,来学习的人每天都成千上万。大部分人其实是借机出来游玩一翻罢了。
这时,一个人在严德培旁边大声说:“好笑人,这个匾说诸葛亮是匪呀,什么伊则什么匪?”
另一个人说:“伊则白匪,伊就是你的意思,是不是“你这个白匪”?怎么骂诸葛亮的东西都挂出来了?”这个人不懂装懂的本事还不小。
你一言我一语越来越不像话。
严德培实在忍不住了。“应该从右至左读。”随手这么比划了一下。
第一个人还算明白,“呵呵呵,对对,古文要从右至左读的。”
“匪什么则伊?”他问严德培。
“皋,读‘高’”严指着第二个字说。
两人谦虚起来,请教严德培,“整个什么意思呢?”
严德培不知道怎么就那么激动了。想到现在的青年实则读书太少。有点可怜他们,说:“这是在赞扬诸葛亮。不是皋陶(读gaoyao)就是伊尹,匪是是非的’非’通假字。皋陶是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
伊尹是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商朝的第一位宰相,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hui)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几个人听着不断地发出“哦,哦,哦”的声音。
严德培特别还强调了一下:”伊尹是贫下中农的后代哦。他母亲是采桑女,父亲是厨子。”,严德培顿了顿,接着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然在有莘国的田野里耕种,但却喜欢尧舜治国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有句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典故的原主人就是他。”严德培刹不住车了。
已经围了一圈人,后面来的伸长脖子看发生了什么情况。严德培还兴致勃勃地继续讲下去,只听得圈外一声“外布里仕康!”
人们回头望去,只见一个记头白发,个子不高,胖胖的老者对着严德培微笑,然后分开人群,两手通时搭在严德培的肩上。
大家都莫名其妙,只听来人对围着的人说:“不要听他放毒了。”
接着对严德培说:“还不吸取教训!”有点粗暴地拉着严德培就走,不管周围的人连声说:“老师,老师,请留步!我们向老先生学习历史,还请老先生们给更多的指教。”把“们”字强调了一下,意思是让矮个老人也留下讲点什么。矮个老人哪管他们怎么说。一把拉着严德培,离开了人多的诸葛亮殿,来到后面的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