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启谜俗途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第1页)

湘西群山腹地渗出的湿冷,似乎隔着千里之遥,仍能透过初秋午后的暖阳,顽固地渗入沈明舟这间藏身于帝都老城根下的工作室。空气里沉淀着复杂的气味:松节油挥发出的那股清冽微辛的气息最为霸道,无孔不入;旧纸张年深月久散发的、带着尘埃和霉菌的微甜霉味不甘示弱地与之缠斗;还有金属器皿本身那种冷冽的、带着土腥气的锈蚀味道,以及某种极淡的、几不可闻的陈旧木料与虫胶混合的余韵。它们共同构成了“拾古斋”独一无二的呼吸。

沈明舟伏在宽大的榆木工作台上,整个人被一盏高倍LED放大灯投下的光圈拢住。光柱精准地刺破工作台上的混沌,将一尊汉代青铜雁鱼灯牢牢钉在视线的中心。灯体不大,却透着沉甸甸的厚重感。岁月的侵蚀在它身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斑驳的铜绿如同蔓延的苔藓,覆盖了原本光亮的铜色;灯盘边缘几处磕碰造成的微小变形,让线条不再完美流畅;最棘手的是那雁首高昂的喙部,一道细微却深刻的裂纹斜贯其上,破坏了整体的优雅神韵。

他左手戴着一只极薄的乳胶指套,捏着一枚比绣花针粗不了多少的特制刻刀,刀尖在放大镜下闪烁着一点寒星。右手则稳如磐石地握着一柄更纤细的微型錾子。他的呼吸轻缓悠长,几乎与空气的流动融为一体。每一次下刀,都带着一种近乎宗教仪式的虔诚与审慎。刀尖小心翼翼地剔除着雁喙裂纹深处顽固的千年积垢和矿化物。那些细如粉尘的碎屑,在强光下簌簌飘落,又被工作台一侧低鸣的微型吸尘器及时捕获。修复古物,尤其是青铜重器,是穿越时空的角力,是与时间本身的对弈。每一刀落下,都像是在剥开一层层凝固的历史,既是对过往的救赎,也是对器物灵魂的重新唤醒。这过程容不得半分急躁,稍有不慎,便是永难弥补的遗憾。

工作台周围,如同一个微缩的、凝固的时光战场。角落里,一只商晚期的青铜觚静静矗立,敞口细腰,布满狞厉的饕餮纹,修复过半,狰狞的兽面在柔和的灯光下似乎也敛去了几分凶煞之气;旁边是一只战国的错金银壶,繁复的卷云纹和狩猎图案因金银丝的脱落而显得支离破碎,亟待重新镶嵌归位;更远处堆叠着几卷摊开的明代地方志孤本,脆弱的纸页泛着焦黄,虫蛀的痕迹如同星图,旁边散落着几张描摹着古文字的宣纸拓片。这里每一件器物,每一张纸页,都承载着一段被遗忘的时光,一个湮没的故事。沈明舟身处其间,既是医生,也是译者,更是守门人。

汗水沿着他的额角,无声地滑落,在紧蹙的眉峰处短暂停留,最终滴落在工作台上铺着的白色无纺布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湿痕。他已经在这里坐了将近六个小时,精神高度集中带来的疲惫感如同潮水,开始一波波冲击着他紧绷的神经。他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放下手中的刻刀和錾子,轻轻活动了一下僵硬发麻的手指关节,目光却没有离开那雁喙的裂纹。

就在他准备再次俯身时,眼角的余光似乎捕捉到雁鱼灯那扁圆形底座内壁靠近灯柱根部的地方,有一丝极其微弱的反光异样。那地方被厚重的铜绿覆盖,又被灯柱的阴影所遮挡,若非此刻光线角度恰好,绝难发现。他心中一动,拿起一支细长的冷光源光纤探棒,小心地调整角度,将那束凝聚如针的光线精准地打向那处阴影。

在强光的穿透下,覆盖其上的铜绿似乎变得透明了一些。底座内壁的铜胎上,果然显露出来一些浅浅的刻痕。那不是铸造时留下的范线或浇冒口痕迹,那是一种有规律的、人工刻划的纹样。沈明舟立刻取过另一柄更小的刮刀,刀尖在放大镜下极其轻柔地刮剔着那纹样表面的硬结物和疏松铜锈。

纹样渐渐清晰。不是常见的蟠螭纹、饕餮纹,也不是云气纹。线条极其古拙、硬朗,带着一种原始的力度感。它由连续的回旋钩状线条构成,紧密地排列、嵌套、旋转,形成一种奇特的、仿佛不断向内收缩又向外扩张的视觉漩涡。这纹样本身磨损得相当厉害,边缘模糊,线条浅淡,像是被什么东西反复大力摩擦过,只留下一个若有若无的印记,深陷在铜胎之中。沈明舟的眉头锁得更紧了,指尖无意识地在那纹样上方的空气里虚划着,试图勾勒出它完整的形态。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萦绕心头,却又隔着一层浓雾,难以触及。这纹样……似乎在哪里见过?在某个拓片上?还是某本冷僻的考古报告插图中?

“云雷纹……”一个古老的名字突然跳入他的脑海。那是商周乃至更早时期青铜器上偶尔可见的一种原始纹饰,象征着云气与雷霆,带有沟通天地的巫术意味。但如此深藏于底座内壁、磨损到几乎不可辨认的云雷纹,出现在一件典型的汉代实用灯具上,就显得格外突兀,甚至有些……不合时宜。汉代工匠,早已超越了这种原始图腾的崇拜阶段。它为何在此?是前代的遗留?还是某种隐秘的标记?

工作室那扇厚重的、包着黄铜边角的旧木门,发出了几下迟疑的、带着试探意味的叩击声。声音很轻,但在沈明舟全神贯注的寂静空间里,却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清晰无比。被打断思路的沈明舟有些不悦地抬起头,眉宇间还残留着对那神秘云雷纹的专注与困惑。

“进。”他的声音不高,带着一丝被打扰的沙哑。

门被推开一条缝,探进来一张年轻的脸,是工作室的助手小林,带着点学生气的局促。“沈老师,有您的信。”他手里捏着一个东西,似乎有些拿不准该不该直接送进来。

“放外面桌上吧。”沈明舟的注意力已经重新回到放大镜下的雁鱼灯底座上,那磨损的云雷纹像一道谜题,牵扯着他的心神。

“呃……这个,”小林的声音更迟疑了,带着点犹豫,“这个信……有点怪。”

“怪?”沈明舟终于彻底转过头,目光投向门口的小林。他看到小林手里拿着的,是一个极其厚实的信封。信封的材质是某种坚韧的、带有细密纹理的米白色手工纸,边缘切割得异常整齐。最引人注目的是,信封正面用一种浓稠得仿佛要流淌下来的暗金色颜料,书写着收件人信息。那字体,是标准的秦篆!笔画圆劲均匀,结构严谨,带着一种跨越两千年的古穆气息。

“沈明舟先生

亲启”——五个篆字,力透纸背。

没有寄件人地址,没有邮票,没有邮戳。仿佛这封信是穿越时空,直接降落在工作室门前的。

沈明舟心中那点被打扰的不快瞬间被一种强烈的意外和好奇取代。他放下手中的工具,站起身,几步走到门口,从小林手中接过了那封信。

信一入手,沈明舟便感到了它的分量。沉甸甸的,绝非普通的纸张。信封的质感非常奇特,坚韧厚实,带着一种微妙的阻尼感,像是某种处理过的皮料,又或是混合了特殊纤维的高级纸张。那暗金色的篆字,在工作室略显昏暗的光线下,竟隐隐透出一种内敛的光泽,绝非寻常的金粉印刷。

“谁送来的?”沈明舟翻看着信封,除了那五个篆字,再无其他信息。

“没看见人,”小林摇头,也是一脸困惑,“我出去买午饭回来,就发现它塞在咱们大门的门缝里。塞得很紧,差点没发现。”

塞在门缝里?这更增添了几分诡秘。沈明舟拿着信,转身回到工作台旁,示意小林可以先去忙。小林带着满腹疑问离开了,轻轻带上了门。

工作室里重新恢复了寂静,只剩下微型吸尘器低沉的嗡鸣。沈明舟坐回高脚凳上,将那封来历不明的信放在工作台干净的一角。他先是用指腹仔细感受了一下信封的材质和厚度,然后拿起一把小巧的拆信刀——那刀柄是用象牙化石打磨而成,温润细腻。刀锋沿着信封顶端的封口处,极其小心地划开。

里面滑出的,是一张同样质地的厚纸卡片。卡片的尺寸比信封略小,通体也是那种温润的米白色。当沈明舟的目光落在卡片中央的文字上时,他的呼吸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卡片中央,是用同一种浓稠暗金颜料书写的文字,依旧是秦篆,但比信封上的字更大,更显气势磅礴:

“特邀

沈明舟

先生”

“参与‘华夏古物修复研讨会’”

“地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老司城遗址管理处旁”

“时间:三日后

辰时”

没有落款,没有主办单位名称,没有任何联系方式。简洁,直接,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华夏古物修复研讨会”?沈明舟在脑海中迅速检索。作为国内青铜器修复领域小有名气的专家,圈内大大小小的会议、论坛、交流活动,他即便不参加,也大多有所耳闻。但这个名字,他从未听说过。如此规格的邀请函(无论是材质还是书写方式都透露出非同寻常),指向的却是一个他从未听闻的研讨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更让他心头一跳的是地点——湘西·老司城。

这个地方,对沈明舟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记忆的某个角落。父亲沈柏年,一位醉心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古文化研究的考古学者,生前最后的田野调查地点,就是湘西。而老司城,这座深藏在武陵山脉褶皱里的、曾经统治湘西八百年的土司王朝故都,正是他研究的核心区域。父亲去世前的几个月,几乎所有的信件和电话都围绕着这个地方,他的笔记里充满了关于老司城地下可能存在“大型祭祀遗存”的激动推测,以及一些语焉不详的、关于当地某些特殊“古规”和“禁忌”的记录。父亲走得突然,留下的研究手稿也因一场意外火灾而损毁大半,关于老司城的一切,都成了断简残篇,一个萦绕在沈明舟心底多年的未解之谜。他后来也查阅过相关资料,知道那里确实出土过一些精美的土司时期文物,但从未听闻有什么重大的、需要召集顶尖修复师的“华夏级”古物被发现。

一股复杂难言的情绪涌上心头。是疑惑,是警惕,但内心深处,似乎还有一丝被这神秘邀请意外勾起的、沉寂已久的探寻欲。父亲未竟的足迹,那深藏在武陵山中的古老遗址,本身就带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更何况,这邀请的主题,恰恰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古物修复。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邀请卡厚实的边缘。就在他准备将卡片翻过来看看背面是否有其他信息时,指尖传来一种极其细微的凹凸感。不是纸张本身的纹理,更像是一种极其浅淡、几乎被忽略的压印痕迹。

沈明舟立刻将卡片凑到工作台的LED放大灯下,调整到最强的侧光角度。柔和而明亮的光线倾斜地打在卡片边缘。在强光的照射下,靠近卡片右下角的位置,一圈极其浅淡、近乎透明的暗纹终于显现出来。

那纹样极其繁复、精致,线条细如发丝,相互缠绕、勾连,构成一个中心对称的图案。主体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巨大蝴蝶,但蝶翼的纹路又充满了抽象的几何感,隐约可见人形的轮廓融入其中。蝶翼的周围,环绕着细密的、代表生命繁衍的卵形符号和代表宇宙星辰的圆点。整个图案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充满了原始图腾崇拜的生命力。

沈明舟凝视着这暗纹,努力在知识库中搜寻对应的信息。西南少数民族……图腾……蝴蝶……人形……一个名字呼之欲出——蝴蝶妈妈(Mais

Ban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