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3页)
通水那天,侯成功提着水桶挨家接水。张奶奶舀了一瓢,咕咚咕咚喝下去,抹了抹嘴:比山泉水甜!李婶给孩子洗苹果,水珠在苹果皮上滚成了珍珠。
只有赵光棍家的水龙头没水。侯成功跟着检修队往山上爬,发现是涵洞里的管子被石头砸破了。他脱了鞋跳进齐膝的泥水里接管子,冰冷的泉水顺着裤腿往上爬。赵光棍在岸上急得直跺脚:小侯书记,我来!
等水哗哗流出来时,两人都成了泥人。赵光棍咧开嘴笑,露出两排黄牙:这辈子没喝过这么痛快的水!
项目验收那天,镇长看着账本皱眉:超了这么多,怎么报?侯成功指着附页上的清单,村民义务出工一百三十天,捐了十二根木料,省了两万三。他又翻到最后一页,这是各家各户的签字,都说剩下的钱,从明年的集体分红里扣。
镇长合上账本时,眼角的笑纹里盛着光:小侯,你这账算得比算盘还精。
侯成功没说话,只是摸了摸口袋里张奶奶塞给他的煮鸡蛋,温热的,像揣着整个柳梢沟的暖意。后来他才知道,王支书悄悄把自己的养老钱拿出来,替三户最困难的人家垫了费用;王老五的儿子不仅缴了全款,还捐了台燃气热水器给村委会。
这些事,没人特意告诉他,是他在走村串户时,从灶台边的闲聊里、从地头的烟袋锅里,一点点听来的。就像那些埋在地下的管道,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地把人心连在了一起。
6村文化建设
天然气灶的蓝火苗在各家灶台上跳了大半年,饮用水管里的甜水淌过七道梁时,柳梢沟的冬天来得格外温和。侯成功踩着薄霜往祠堂走,老远就听见里面的笑声——那是村里的文化故事会开得正热闹。
祠堂东墙被改造成了文化宣传栏,左边贴着柳梢沟老故事,记着当年修水库的往事;右边是新变化照片墙,李婶家的新灶台、张奶奶家的天然气表、赵光棍家接水管时挖的涵洞,都被侯成功用手机拍下来,洗成照片贴在上面。最中间挂着块黑板,写着今日主题:说说咱村的老手艺。
我爹当年编的竹筐,能装三十斤麦子还不变形!王老五站在人群中间,手里举着个泛黄的竹筐,唾沫星子溅在老照片上,小侯书记说要记下来,传给娃们看。底下有人喊:你那筐算啥?张木匠的榫卯结构才叫绝!
侯成功蹲在角落,给记录的年轻人递笔。这文化室是他和王支书商量着弄的,把堆杂物的祠堂清出来,摆上村民捐的老物件:煤油灯、织布机、祖辈用过的犁。每月逢五开故事会,老人讲古,年轻人记,慢慢的,连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托人问:这周讲了啥?
文化室的灯亮起来时,党员活动室的灯也常亮到深夜。
7发展新党员
村里党员平均年龄六十七,王支书常叹:党员队伍得添新血。侯成功盯上了李婶。自从天然气改造时她主动帮张奶奶收拾灶台,又在饮用水项目里义务给施工队做饭,侯成功就看在眼里——这女人泼辣能干,心里装着别人。
第一次找李婶谈入党,她红着脸摆手:我一个寡妇,字都认不全......侯成功把《党章》一页一页的读给她听,又让她跟着自己学写名字。开春时,李婶在发展党员会上谈入党的初心,虽然声音发颤,却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讲得明明白白——她帮着三户贫困户种苹果,算着收成账比谁都清。
确定李婶预备党员那天,王支书把自己戴了三十年的党徽摘下来,别在她胸前:党员徽章不是挂在胸前的牌,是扛在肩上的担。李婶摸着党徽哭了:我男人走得早,是村里帮我把娃养大,现在轮到我为村里扛事了。
党员队伍添了新力,扶贫的根也往深里扎。
8新思路迈开步
柳梢沟的坡地适合种苹果,可往年果子熟了,只能等贩子上门压价。侯成功跑了三趟县城,找电商培训老师来村里开课,又拉着镇里的技术员,教村民给苹果套袋、梳花。赵光棍学得最认真,他那二亩坡地,往年收三百斤苹果,今年套了袋,预计能收八百斤。
小侯书记,这电商真能把苹果卖到广东?赵光棍举着手机,屏幕上是侯成功帮他注册的网店。侯成功指着订单记录笑:你看,这单是深圳的,人家要十斤柳梢沟甜果。
为了让苹果卖得好,侯成功还请文化室的老人给苹果起了名,让年轻人设计包装——用祠堂老照片做图案,印着柳梢沟有机种植。第一批苹果发出去那天,李婶带着妇女们在文化室打包,赵光棍蹲在门口数快递单,数着数着突然抹起了眼泪:这辈子没见过自己种的果子,能走这么远。
到了第二年秋天,柳梢沟的苹果成了县里的网红果。贫困户的名单上,赵光棍的名字被划掉那天,他扛着两箱苹果往村委会跑,非要塞给侯成功:这是给你送的谢礼,不算送礼,算咱村的果子,给书记尝尝甜不甜。
文化室的故事会开到第三十场时,黑板上的老故事添了新章节;党员会上,李婶领学的声音越来越亮,身后还站着两个年轻党员;扶贫台账上,被划掉的名字越来越多,取而代之的是苹果种植户电商参与者的新标签。
侯成功的笔记本记满了三个,最后一页写着:柳梢沟的事,得让柳梢沟人自己扛起来——文化是根,党员是骨,产业是血,缺一不可。
那天傍晚,他站在文化室门口,看夕阳把柳梢沟老故事的字迹染成金色,听祠堂里传来李婶教新党员读党章的声音,远处果园里飘来苹果的甜香。风掠过宣传栏,照片墙上的笑脸被吹得微微晃动,像一群人在跟他招手。
9上岸
三年任期快满时,侯成功收到了定向招录公务员的通知。报名那天,王支书陪他去镇里。老人拄着拐杖,走得比谁都稳。去吧,在镇政府门口,王支书拍了拍他的肩膀,到了镇上,也别忘了柳梢沟。
笔试、面试,侯成功一路过关斩将。公示那天,他正在村里帮着收玉米。刘主任跑过来喊:小侯书记,考上了!洪水镇的公务员!
村民们围过来,把他抬起来抛向空中。张老栓的胡子上沾着玉米须,笑得合不拢嘴;李寡妇的俩娃,抱着他的腿喊侯叔叔。
去镇政府报到那天,侯成功特意穿了件新衬衫。他先回了趟柳梢沟,把那只竹筐带上。王支书在村口送他,晨光里,老人的白发像撒了层金粉。记住,拐杖往地上一顿,不管到哪儿,脚得踩着土。
侯成功点点头,眼圈有点热。他上了车,从后视镜里看柳梢沟,老槐树的影子越来越小,却在心里扎得越来越深。
办公室在镇政府二楼,窗外能看见远处的山。侯成功把竹筐放在桌角,里面放着他的笔记本,第一页写着:柳梢沟,侯成功,报到。
桌上的电话响了,是镇长打来的:小侯,下午跟我去东湾村看看,他们的藜麦种植户成立合作社,说要打造网络营销,你在这方面熟悉,到时候能提点宝贵意见。
侯成功抓起笔记本,快步走出办公室。阳光落在走廊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极了当年王支书拄着拐杖走过土路的模样。他知道,从今天起,他不只是柳梢沟的小侯书记,更是这方水土的父母官,得把根扎在这儿,让日子像天然气的火苗一样,蓝得透亮,暖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