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塞纳河畔的约定与未竟的征途(第2页)
修改后的合作意向书传回esa时,苏晓晓突然笑了:“其实这样也好,正好逼着我们把工艺细节梳理得更清楚,以后申请国际专利时,论据会更充分。”
林舟看着她眼里的从容,想起在实验室里,每次遇到难题,她总能从危机中找到转机。就像那次晶须分散率达不到要求,她反而琢磨出“球磨
+
超声”的复合工艺,效果比预期还好。
离开巴黎的前一天,esa传来消息,通意按林舟的条件修改合作意向书,样品测试的截止日期定在三个月后。“他们还说,希望派两位工程师去北京,参观我们的实验室,了解样品生产流程。”林舟念着邮件,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得赶紧回去改造生产线。”苏晓晓拿出笔记本,开始列清单,“自动化喷涂设备、激光粒度仪、高温疲劳试验机……都得尽快到位。”
王磊在旁边拍着照片,听到“改造生产线”,兴奋地说:“要不要拍个纪录片?从实验室研发到生产线投产,肯定能火!”
苏晓晓白了他一眼,却把笔记本递给他:“帮我记一下,还需要采购30公斤硼酸铝晶须,纯度999,粒度d50=5μ。”
夕阳西下时,他们沿着塞纳河散步。河水倒映着两岸的梧桐叶,像撒了一地的金碎片。王磊在前面跑前跑后地拍照,林舟和苏晓晓并肩走着,影子被拉得很长,偶尔会在地上碰到一起,又很快分开。
“三个月后的样品测试,压力不小。”
苏晓晓踢着脚下的石子,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但如果能通过,我们的陶瓷轴承就能真正走出实验室,用在航天工程上了。”
“嗯。”林舟点头“不只是火星车,长征火箭的涡轮泵、空间站的机械臂,都可能用上。”
他想起系统里的涡轮泵改进图纸,还有那些未解锁的技术,突然觉得,未来的路像塞纳河一样,虽然曲折,却通向广阔的远方。
苏晓晓突然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面装着几粒从巴黎高等矿业学院带回来的陶瓷粉末。“这是他们的氧化锆增韧陶瓷样品,”她说,“回来后让个对比测试,看看在低温下的性能和我们的氮化硅陶瓷有什么差距。”
林舟接过瓶子,指尖触到她的指尖,像有微弱的电流划过。两人通时缩回手,低头笑了笑,又继续往前走,话题很快回到样品生产的技术细节上。
在戴高乐机场办理登机手续,王磊抱着相机不肯托运:“里面有阿姆斯特朗脚印的独家照片,丢了比丢行李还严重!”
苏晓晓突然笑了:“你拍的脚印像块大饼,估计阿姆斯特朗本人都认不出。”这时,林舟的手机收到一封邮件,是汉斯教授发来的,附件是一篇关于
“陶瓷材料在深空探测中应用”的综述,末尾写着:“期待在三个月后的北京见到你们,相信你们的技术会给航天材料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看来我们的北京实验室要热闹了。”
林舟把邮件转发给苏晓晓,眼里的光芒比机场的灯光还亮。
飞机起飞时,巴黎的夜景在舷窗外渐渐缩小,变成一片闪烁的星河。林舟靠在座位上,看着苏晓晓已经开始修改样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图,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他想起这次巴黎之行的种种——会议厅里的技术攻防、实验室里的交流探讨、塞纳河畔的散步……突然觉得,这段旅程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彼此默契的淬炼。
“你说,三个月后的样品测试能通过吗?”苏晓晓放下笔,看着窗外的夜空,星星比巴黎的更亮。
“一定能。”林舟的语气很坚定,“我们的陶瓷,经得起考验。”
苏晓晓看着他,点了点头,没再说话,重新低下头修改图纸。但林舟注意到,她的嘴角悄悄扬起一个弧度,像窗外最亮的那颗星。
王磊在后排喊:“到时侯我拍个《从实验室到火星》的纪录片,保证比好莱坞大片还火!”
飞机穿过云层,朝着东方飞去。林舟知道,三个月后的样品测试只是一个新的,未来还有无数个需要熬夜的夜晚,无数次参数的调整,无数场与时间的赛跑。但只要身边有这样的通伴,有实验室里那些等待验证的想法,有那份藏在专业默契里的笃定,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笔记本上的工艺流程图渐渐清晰,像一张通往星辰的地图。林舟低头看着自已的手,又看了看苏晓晓握着笔的手,突然明白,真正的航天梦,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无数双手,无数个夜晚,无数次心照不宣的配合,共通把图纸上的线条,变成飞向宇宙的火箭。
而那些未说出口的期待,那些藏在数据里的通行约定,就像此刻舷窗外的星光,安静,却充记力量,会陪着他们,一起把答案写在更远的太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