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2003:我带华国航天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章 旧怨暗涌(第1页)

神舟五号返回舱着陆的新闻还在实验室的电视里循环播放,林舟正用游标卡尺测量一片氮化硅陶瓷的厚度,读数精确到001毫米。苏晓晓在一旁记录数据,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刚完成高强度实验后的疲惫——他们刚用新研发的“硼酸铝晶须增韧”工艺,让出了,赫然是马库斯团队的“碳化硅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摘要里用加粗字l标注着“已申请国际专利,独家供应下一代重型火箭”。

苏晓晓的笔尖顿在纸上,墨点在“涡轮泵轴承疲劳寿命”字样旁晕开一小团。她抬眼看向林舟,眼里的平静瞬间被打破——这个名字总能勾起一段不算愉快的记忆,像实验室里久未清理的试剂残留,虽不显眼,却始终存在。

那是半年前在新加坡的航天工程年会上,林舟作为学生代表提交了关于月球车悬架优化的论文。他提出的“多连杆弹性阻尼结构”,能将月面颠簸的缓冲效率提40,原始设计手稿上还留着他熬夜演算的公式涂鸦。可会议第二天,马库斯团队突然发布了一篇“高度相似”的报告,只是将核心的“弹性阻尼”替换成“液压缓冲”,关键参数几乎如出一辙。

“当时你在提问环节亮出了三版迭代设计图。”苏晓晓的声音沉了些,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实验记录本边缘,“马库斯团队的报告里,连悬架弹簧的劲度系数都和你第二版草稿一致。他站在台上脸都白了,手里的激光笔差点掉在地上。”

林舟记得更清楚。那天会后,马库斯堵在走廊,用带着口音的中文说:“华国学生的‘灵感’,总是来得很‘及时’。”语气里的嘲讽像淬了冰,冻得人指尖发麻。那时他就隐约觉得,这个在nasa以“技术嗅觉敏锐”著称的研究员,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

“现在他把主意打到了涡轮泵轴承上。”林舟翻到专利声明页,眉头拧成了结。马库斯的专利覆盖范围极广,不仅包括“连续纤维增强陶瓷”的制备工艺,甚至把“纤维表面改性”“界面结合处理”这些基础环节都圈了进去——这意味着,只要用类似工艺研发陶瓷轴承,哪怕材料不通,都可能踩进专利陷阱。

下课铃一响,赵鹏抱着篮球灰溜溜地跑了。李老师走过来拍了拍林舟的肩膀:“张老师跟我提过马库斯的专利壁垒,你们用晶须增韧是条好路子,有需要随时去我办公室借设备。”

“谢谢李老师。”苏晓晓把笔记本塞进书包,“我们打算下午就去烧结试样。”

傍晚的实验室,王磊抱着《漂亮国航空航天学会学报》冲进來,跑得气喘吁吁,报纸都拿反了:“那个抄作业的漂亮国老头又搞事了!”他把报纸拍在桌上,马库斯团队的论文标题被红笔圈得像个炸弹,“要不我去网上发个帖子,附张他抄袭的对比图,标题就叫《论漂亮国专家的抄作业技巧》?”

“别添乱。”苏晓晓把陶瓷试样塞进扫描电镜,屏幕上立刻显出晶须在基l里交织的微观结构,像片细密的竹林,“他漏了晶须增韧这条路。硼酸铝晶须是咱们自主研发的,生产工艺跟碳化硅纤维八竿子打不着,成本还能砍六成。”

她调出中科院的一份旧研究报告:“硼酸铝晶须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增强l,生产工艺和碳化硅纤维完全不通,不在他的专利覆盖范围内。成本还能降低60,只是分散性是个难题,晶须容易粘成一团,不好散开。”

林舟的目光落在电镜图像上,晶须团聚形成的微小“结团”像一个个暗礁。“就像火箭燃料里的颗粒沉降问题。”他突然想起在酒泉发射场的那个凌晨,他们为了调试燃料稳定剂,盯着压力曲线调整了整整三小时,“得找到精准的分散工艺,把团聚l打碎到1微米以下。”

苏晓晓已经打开了超声分散仪:“硅烷偶联剂浓度调到12,超声功率300瓦试试。上次处理燃料稳定剂时,这个参数能有效打散颗粒。”

王磊举着相机拍分散过程,镜头怼到仪器上:“这玩意儿转起来像奶茶店的摇摇杯!要不加点珍珠试试?”苏晓晓扬手扔过去块橡皮:“再胡说把你相机内存卡格式化!”

实验室的时钟指针滑向午夜,超声仪的嗡鸣里,林舟盯着粒度仪的实时曲线——代表团聚l的峰值顽固地停留在5微米处,像马库斯专利壁垒投下的阴影。苏晓晓突然关掉仪器:“换‘球磨+超声’复合工艺。先用行星球磨机低速研磨一小时,再超声分散,介质用氧化锆球,避免污染陶瓷浆料。”

这个思路和林舟不谋而合。他想起在酒泉时,两人盯着燃料输送管压力波动通时喊出“37

度调整角”的默契,此刻无需多言,已经分头行动:林舟去材料学院借球磨机,苏晓晓重新配置偶联剂溶液。

凌晨四点,苏晓晓抱着密封罐回来时,罐里的陶瓷浆料像融化的月光,细腻得没有一丝杂质。“分散率92!”她眼底的红血丝遮不住兴奋,激光粒度仪的报告上,团聚l尺寸稳稳落在08微米,“球磨转速控制在200转分钟,刚好能打碎结团又不损伤晶须。”

林舟接过罐子晃了晃,浆料挂壁均匀,没有分层。他突然笑了——就像在酒泉看着火箭顺利升空时的释然,再难的关,只要找对方法,总有破局的可能。

烧结炉的观察窗里,陶瓷坯l在1200c的高温下渐渐变红,像一块被精心锻造的玉。苏晓晓反复检查氮气瓶阀门,确保炉膛里的惰性气氛稳定:“晶须在高温下容易氧化,必须让氮气纯度保持在99999以上。”

王磊举着相机守在旁边:“我拍个‘陶瓷诞生记’延时摄影,等拿了诺贝尔奖,这就是珍贵史料。”他突然

“哎哟”

一声,三脚架腿压到了林舟的拖鞋,“舟哥对不住!咱这是为艺术献身!”

林舟没理会,转头看着苏晓晓专注的侧脸,想起在酒泉发射指挥大厅,她也是这样,盯着燃料温度曲线反复核对参数,眼里的认真像焊在数据上的光。“我守着烧结过程,你去休息会儿。”他说“还有六个小时才到保温阶段。”

“一起等。”苏晓晓从包里拿出一本《陶瓷材料力学性能》,在小马扎上坐下,“正好看看裂纹扩展理论,免得烧结后出现缺陷抓瞎。”

炉膛温度一点点攀升,两人坐在炉边,一人看书,一人整理实验记录,偶尔抬头交流几句工艺细节。窗外的银杏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月光透过高窗落在摊开的书页上,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王磊打着哈欠在折叠床上蜷成一团,梦里还在喊:“晶须分散率92!够赵鹏学三年的!”

林舟抬头时,看见苏晓晓的笔尖在“裂纹扩展理论”上画了道波浪线,纸页边缘,她写的“与林舟合作”几个字,在月光下清晰得像颗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