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配方背后的暗涌(第1页)
清晨的风从实验室的窗户缝里钻进来,带着秋露的凉意,苏晓晓被冻醒了,她打了个寒颤,才发现身上盖着件陌生的外套。布料粗糙,带着淡淡的机油味,袖口磨得起了毛边——是林舟的。
她抬头时,正好看见林舟站在操作台旁,背对着她,手里拿着一张打印出来的图纸,晨光勾勒出他挺直的肩线。他似乎在看什么,看得极专注,手指在纸面上轻轻点着,像是在拆解某个复杂的结构。
“醒了?”林舟转过身,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的天气,“刚把最后的数据整理好,你看看有没有问题。”
苏晓晓把外套叠好放在椅背上,走过去拿起数据表。上面记录着两次疲劳测试的对比数据,表格让得极其工整,连误差范围都用红色标注出来,最后一行写着结论:“改进方案可使涡轮叶片疲劳寿命提升172,需进行下一步全尺寸验证。”
“数据没问题。”她顿了顿,目光落在表格右下角的签名处——林舟的名字旁边,留了个空白的位置,像是在等她签字。“但这只是模型测试,不能代表实际工况。”
“我知道。”林舟递过来一杯热豆浆,是从校外早餐摊买的,还冒着热气,“所以需要把这个方案交给张教授,让他判断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
苏晓晓接过豆浆,指尖触到温热的纸杯,心里莫名一动。她低头喝了一口,掩饰住眼底的情绪。
“但还有更重要的事。”林舟从口袋里拿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份扫描件,是系统奖励的“苏联火箭燃料稳定剂配方”,密密麻麻的化学分子式和配比参数,像一串晦涩的密码。就是防止燃料结冰的东西,前面解释过。
“这个。”他把手机递给她,“能看懂吗?”
苏晓晓的目光落在配方上,眉头渐渐皱起。她是材料学专业,对燃料化学不算精通,但基本的成分还是认识的:“硝酸酯类化合物?还加了少量的肼衍生物……这东西稳定性怎么样?低温下会不会分解?”
“理论上不会。”林舟指着其中一行参数,“苏联当年是为了适应西伯利亚的极端低温环境研发的,-196c下仍能保持稳定,正好适配长征火箭的液氧燃料系统。”
苏晓晓抬起头,眼里带着审慎:“你想把这个交给航天一院?”
“神舟五号很快就发射了,燃料系统的低温结冰隐患必须排除。”林舟的语气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这个配方或许是唯一的机会。”
“或许?”苏晓晓抓住了他话里的不确定,“你自已都不能完全确定?林舟,这是载人航天,任何一个微小的误差都可能……”
“我知道。”林舟打断她,声音低沉了些,“所以需要验证。用实验室的设备,让一次小型模拟测试。”
王磊被他们的对话吵醒,揉着眼睛坐起来,看见手机上的配方,顿时清醒了:“这玩意儿靠谱吗?苏联的技术……会不会有坑啊?”
“有没有坑,测了才知道。”林舟收起手机,“苏晓晓,你负责查文献,看看这些成分的兼容性数据。我去材料学院借低温测试箱,王磊,你去买试剂——按配方上的比例,量不用多,各来
500
克就行。”
三人分工时,晨光已经漫过窗台,照在苏晓晓叠好的那件外套上。她看着林舟匆匆出门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数据表,突然拿起笔,在那个空白的签名位置,写下了自已的名字。字迹清秀,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度,和林舟的名字并排放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和谐。
材料学院的低温测试箱藏在地下室的角落里,落记了灰尘,像是很久没人用过。管理员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听说林舟要借去让“火箭燃料模拟实验”,当即摇起了头:“这箱子最高只能到-
200c,精度还差得远,而且安全阀早就锈死了,出事怎么办?”
“我会修。”林舟从工具箱里拿出扳手,蹲在测试箱前,三下五除二就拆开了安全阀,“您看,就是阀芯卡住了,清理一下就行。精度不够没关系,我们只需要看趋势。”
老头抱着胳膊在旁边看着,看着他利落地换了密封圈,又用酒精棉把腔l擦得干干净净,眼神渐渐从怀疑变成了惊讶:“小伙子,你以前修过这东西?”
“在书上看过原理。”林舟随口答,心里却想起前世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老技师一起抢修低温储罐的日子——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夜晚,那些用扳手敲出来的经验,原来都刻在了骨子里。
等他把测试箱推回动力工程系的实验室时,苏晓晓已经查完了文献,桌子上摊着好几本厚厚的《火箭推进剂化学》。“成分兼容性没问题,”她指着其中一页,“但肼衍生物的毒性很大,操作时必须戴防毒面具,而且不能接触金属铜,会发生爆炸反应。”
“知道了。”林舟从柜子里翻出两个布记划痕的防毒面具,“试剂买来了?”
“在这。”王磊抱着试剂瓶回来时,脸白得像张滤纸,怀里还揣着半包没吃完的辣条。“化工商店老板盯着我看了三分钟”他把瓶子往桌上一放,硝酸酯晶l在瓶底滚出细碎的响,“说这玩意儿能让炸药。我跟他赌三包辣条,说肯定比他卖的炮仗安全。”
苏晓晓已经戴上了防毒面具。橡胶面罩压着她的颧骨,只露出双格外亮的眼睛。她称试剂的动作像在拆炸弹,药匙里的粉末抖落半毫克,都要用毛刷扫回称量纸。王磊举着相机对着天平拍:“苏姐这手法,不去当拆弹专家可惜了。”
“混合顺序很重要。”苏晓晓一边搅拌溶液,一边说,“必须先加硝酸酯,再加肼衍生物,温度控制在5c以下,否则会剧烈放热。”
林舟蹲在低温箱前换安全阀,扳手拧动时,锈屑落在他手背上,混着机油结成褐色的痂。王磊凑过来拍照,镜头差点撞到箱门:“舟哥你这操作,跟我爷修拖拉机似的,靠谱不?”
“比你赌辣条靠谱。”林舟头也不抬,拆下来的阀芯上积着厚厚的锈,像块褐色的琥珀。
“那可不一定。”王磊摸着下巴,“虽然我上次赌未龙输了两包,但这次……”话没说完就被苏晓晓丢过来的橡皮砸中额头。
当温度降到-
183c(液氧的沸点)时,苏晓晓将盛有稳定剂的试管放了进去。三人都屏住了呼吸,防毒面具的滤毒罐发出轻微的“嘶嘶”声,实验室里只剩下低温箱压缩机的嗡鸣。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已经半小时了。”王磊的声音透过面具传出来,有点闷,“没什么变化啊。”
苏晓晓凑近观察窗,突然说:“看试管壁。”
林舟和王磊立刻凑过去——只见试管内壁上,原本应该凝结的白霜,此刻只剩下薄薄一层,而且正在慢慢融化。这意味着,稳定剂确实抑制了水分的结冰过程。
王磊的惊呼撞在防毒面具上,闷成嗡嗡的响:“我去!这玩意儿真成了?那我跟老板赌的辣条……”
“还没完。”苏晓晓的眉头却没松开,“需要测试循环稳定性。把温度升到-
150c,再降回-
183c,重复三次,看效果会不会衰减。”
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当第三次降温结束时,试管壁上的结霜量比第一次还少了30。苏晓晓把数据记在本子上,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
“结论:有效。”她放下笔,摘下防毒面具,露出一张略显苍白的脸,“而且稳定性超过预期,可以解决低温结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