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2003:我带华国航天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章 重生在火箭轰鸣前(第2页)

是燃料里的

“防冰剂”,火箭用的液氧由于特别冷,容易结冰堵管子,加了它就能保证燃料顺顺畅畅流进发动机。后来他才知道,这次看似微小的技术瑕疵,直接导致后续十年我国火箭燃料系统始终依赖进口钝化剂,每年多支付的专利费够建三个实验室。

张教授……林舟的心脏猛地一缩。那个总爱把“航天人不能有半点含糊”挂在嘴边的老头,在2018年因为过度劳累倒在试验台旁,临终前还攥着一份被汗水浸透的涡轮泵设计图。

“操。”林舟低骂一声,声音带着22岁身l特有的清亮,却裹着38岁灵魂的沉重,镜子里映出张年轻的脸:胡茬没刮干净,眼下有淡淡的青黑,穿件洗得发白的北航校服,胸口印着“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这是他人生最狼狈也最有无限可能的年纪。林舟眉头微皱,略带疑惑的语气:“这这合理吗?”

“什么不合理?”王磊擦着脸从卫生间出来,瞥见林舟手里的设计稿,“还琢磨你那方案呢?我说你也是,非要搞什么液氧煤油发动机改进,参数标得比毛子的rd-180还猛,张教授能给你过才怪。”所谓

“液氧煤油发动机”,就是烧液态氧和煤油的火箭引擎,劲儿大还便宜,华国好多火箭都用它。

林舟的指尖划过稿纸上那个被红笔圈住的“涡轮叶片转速”参数——前世,就是这个参数的理论值,直到2010年才被华国航天突破。涡轮叶片是发动机里转得最快的

“风扇叶”,转得越快,泵进的燃料越多,火箭推力就越大。但它得在高温高压下转,特别考验材料结实不结实。而现在2003年的他,像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愣头青,把未来的答案直接写在了卷子上。

“走了走了”王磊拽着他往外跑“听说这次大赛前两名能进航天一院实习,你要是能把参数改得‘现实’点……”

林舟没说话。他知道,张教授——那个后来在论证会上拍着桌子为他挡枪,说

“当年搞两弹一星,哪个不是在质疑里闯出来的”的老人,此刻正坐在评委席上。而他那份被批“异想天开”的方案里,藏着能让长征火箭推力提升17的关键节点,是前世团队熬了七年才啃下来的硬骨头。

如果……如果现在就能让他们看到可行性呢?这或许只是梦,又或许是真的呢?林舟攥着边缘发皱的设计稿,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礼堂厚重的木门被风推得吱呀响,他迈进去的瞬间,心里像揣了只扑腾的鸽子——既想知道这份

“超前方案”

能不能被认,又忍不住为可能提前突破技术而心跳得厉害。头顶吊扇慢悠悠转着,吹过粉笔灰混着旧木头的味儿,他的脚步像踩着鼓点,一步一步都带着

“会不会太离谱”

的焦灼,和

“或许能改写遗憾”

的热切期待。

礼堂里已经坐记了人。林舟刚找到位置坐下,就听见主持人念到他的名字。他攥着设计稿走上台,投影仪将那张密密麻麻的参数表打在幕布上,台下立刻响起窃笑声。

“林舟通学”张教授推了推老花镜,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你这个‘涡轮叶片疲劳强度计算’,用的是哪种材料模型?据我所知,国内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合金能承受这个转速下的离心力。”这里的”疲劳强度“就是涡轮叶片转一会儿停一会儿,反复受力,材料疲劳强度高的就不容易断,低的转着转着可能就裂了,后续不再解释。

林舟深吸一口气。他看着台下那张既熟悉又陌生的脸——十年后的张教授,鬓角会更白,说话时会不自觉地扶着腰,但此刻,眼里的锐利一模一样。

“张教授”他开口,声音比预想中稳,“我用的是……现有材料的极限优化模型。比如将gh4169合金进行定向凝固处理,再通过表面喷丸强化,理论上可以达到这个参数。”

“定向凝固处理”

是种加工办法,让金属内部的晶l顺着一个方向长,这样金属更结实,高温下不容易坏,就像木材顺着纹理劈一样;“表面喷丸强化”

就是用小钢珠高速砸材料表面,让表面有点

“向内挤”

的劲儿,这样材料不容易被拉裂,更耐用。

一个年轻评委嗤笑一声:“理论?航天工程不是纸上谈兵。你知道定向凝固设备的精度要求吗?知道喷丸强度的控制误差不能超过多少吗?”

台下的议论声越来越大。王磊在后排急得直摆手,意思是赶紧认个错。林舟的指尖在稿纸上掐出红印——他当然知道,前世为了搞定这台设备,团队带着工人在车间住了三个月,把进口设备的说明书翻成了油印版。这定向凝固设备得把温度控制得特别准(每厘米温差不能差过

1c),喷丸强度的误差要是超过5,叶片表面可能就会出小裂纹,反而更不结实。

就在这时,他的视网膜上突然闪过一道淡蓝色的数据流,像老式电视机的雪花屏,随即弹出一行字:

【星辰动力系统激活】

【检测到宿主面临核心技术质疑,触发新手任务:72

小时内,使用现有实验室设备,验证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叶片改进方案的可行性。】

【任务奖励: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