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双向迷恋:治愈系男神拯救计划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第6页)

看到坚强的母亲落泪,姜雨晴心软了。她抱住这个为她付出一切的女人:不全是。但我们可以重新学习如何相处,好吗?

母亲用力点头,擦掉眼泪:我给你带了老家的小菜,放冰箱了。记得按时吃饭。

送走所有客人后,姜雨晴站在阳台上看着城市的夜景。住院两个月,世界依然运转,没有因为她停下脚步。这个认知既令人惶恐又莫名安心。

手机响起,是周毅的信息:适应得如何?

姜雨晴微笑着回复:床比医院的软,反而睡不着了。

试试478呼吸法,我录音发你。

接着发来的是一段音频文件。姜雨晴戴上耳机,周毅温和的声音引导她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更让她心跳加速的是,背景音乐是他弹奏的钢琴曲——那首《蓝色心情》的改编版。

第二天,姜雨晴开始了门诊治疗。陈医生调整了她的用药剂量,安排了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周毅则继续她的音乐治疗,但地点改为了社区健康中心,以保持专业距离。

出院后最大的挑战是重建生活规律,周毅在第一次门诊治疗时说,特别是睡眠周期,对情绪稳定至关重要。

姜雨晴认真记下他所有的建议:固定作息时间、每日情绪记录、运动计划、识别早期预警信号的方法...但她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落在他的手上——修长有力的手指,弹钢琴时像有自己生命的灵动,现在正平静地交叠在桌面上。

你在听吗?周毅突然问。

姜雨晴猛地回神,脸颊发热:当然!规律作息,情绪记录...呃...

周毅笑了:我说我们可以尝试用音乐创作来记录情绪变化。每次治疗你即兴创作一小段,连起来就能看到情绪变化的轨迹。

就这样,姜雨晴开始了她的新常态——早晨按时服药,记录睡眠和情绪;每周三次去健康中心参加音乐治疗;逐渐增加工作时间,从每周两天到三天;每晚睡前听周毅发给她的放松音乐。

药物副作用仍在,但已不像最初那么严重。她的创意能力确实有所变化——不再有过去那种喷涌而出的灵感,但思考更加深入和有连接性。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改变反而让她的工作更出色了。蓝星项目的新方案获得客户高度评价,赵总甚至提议她升任创意副总裁。

你变了,一次午餐时林妍评价道,以前你的创意像烟花,耀眼但短暂。现在更像...一盏灯,持续发光。

姜雨晴知道这种改变来之不易。每天早晨面对药盒时,她仍有瞬间的抗拒;情绪波动时,她还会下意识想扔掉所有药物;看到同事加班到深夜时,她依然会怀疑自己是否已经不够优秀。

但现在的她学会了识别这些危险念头,并有一套应对工具:打电话给林妍,弹奏钢琴,听周毅的录音,或者简单地做478呼吸。这些小小的锚点,让她在情绪海洋中保持稳定。

七月的一个周五,姜雨晴参加了林妍的婚礼。当她作为伴娘站在台上,看着最好的朋友幸福的笑容,突然意识到自己心中只有纯粹的喜悦。曾几何时,这样的场景会让她嫉妒到发狂或悲伤到崩溃,而现在,她能够单纯地为一个重要的人的幸福而高兴。

婚礼上,她意外地遇到了周毅——他是新郎表弟的朋友。两人隔着舞池相视一笑,像共享一个秘密。

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你,周毅在晚宴时找到她,你今天很美。

姜雨晴穿着淡蓝色的伴娘裙,头发松散地挽起。周毅则一身深灰色西装,比工作时正式许多。

六个月还没到呢,周治疗师。她调皮地说,却掩饰不住嘴角的笑意。

作为朋友参加婚礼是允许的。周毅为她拉开椅子,要跳舞吗?

舞池中,他们保持着礼貌的距离,但姜雨晴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檀香气息,感受到他手掌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衣料传来。乐队奏起一首慢歌时,周毅的手轻轻环住她的腰,两人的距离不自觉地缩短。

我下周要去美国参加一个音乐治疗研讨会,他在她耳边轻声说,三周后才回来。

姜雨晴突然感到一阵失落:那我的音乐治疗...

同事会暂代。周毅退后一步,认真看着她的眼睛,这段时间正好让你思考...六个月后,如果我们都准备好了,也许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关系。

音乐戛然而止,人群开始鼓掌。在喧闹声中,姜雨晴只听见自己加速的心跳。她没有回答,但眼中的光芒已经说明了一切。

第十章

周毅离开的第一周,姜雨晴发现自己比预期中更想念他。不是作为治疗师,而是那个雨天陪她奔跑,婚礼上邀她共舞的男人。她开始更认真地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希望能在他回来时展示自己的进步。

工作上也迎来了转折——赵总正式提出让她负责新成立的心理健康关怀公益项目,为创意行业从业者提供心理支持。

这个行业抑郁和焦虑的比例是普通人的三倍,赵总在会议上说,而你,姜总监,是最有资格领导这个项目的人。

姜雨晴接受了这个挑战。她开始筹划一系列工作坊,邀请心理专家为高压环境下的创意人提供应对策略。令她惊讶的是,许多曾对她病情窃窃私语的同事,现在私下找她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扰。

你是怎么做到的?一位曾与她竞争的总监问,看起来...很平静。

药物,治疗,还有学会接受不完美。姜雨晴坦诚相告,以及明白寻求帮助不是软弱。

项目启动那天,她收到周毅从美国发来的照片——他在一个研讨会现场,身后是音乐与脑科学的横幅。照片角落的日期显示是三天前拍的,但今天才发送成功,附文:这里的分享对你项目可能有帮助,资料已寄回。

姜雨晴微笑着保存了照片。这种克制的联系恰恰体现了周毅的品格——既给予支持,又尊重界限。

第二周,姜雨晴迎来了确诊后的第一次情绪低谷。连续阴雨天加上项目压力,她开始失眠,早晨起床变得困难,对平日喜欢的钢琴也提不起兴趣。

按照计划,她联系了暂代音乐治疗师的刘老师。令人意外的是,刘老师建议她尝试作曲。

周老师留了笔记,刘老师说,他认为你准备好将情绪片段串联成完整表达了。

姜雨晴勉强坐到钢琴前,手指沉重得像灌了铅。起初只是几个零散音符,但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碎片逐渐连接——低谷的沉重、挣扎的起伏、希望的光点...当她弹完最后一个音符,惊讶地发现这段音乐意外地完整,像讲述了一个微小而真实的故事。

太棒了!刘老师鼓掌,知道这让我想起什么吗?周老师常说,抑郁期的创作往往最深刻,因为那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过程。

那天晚上,姜雨晴收到了周毅的越洋电话。信号时断时续,但他的声音清晰可辨:刘老师告诉我你今天创作了一段很美的音乐。

你怎么能隔着太平洋还监督我的治疗?姜雨晴假装抱怨,心里却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