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双向迷恋:治愈系男神拯救计划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第1页)

第一章

姜雨晴盯着电脑屏幕,光标在空白文档上闪烁,已经持续了十七分钟。会议室里空调的嗡嗡声像某种昆虫在她耳边振翅,同事们交头接耳的窸窣声则如同砂纸摩擦着她的神经。

姜总监,这个方案明天能交吗?项目经理小李第三次问道。

能。她听见自己说,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当然能。

实际上她的大脑一片空白。三天前那股让她彻夜工作、灵感如泉涌的能量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铅块般沉重的疲惫。她的手指在键盘上方悬停,却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敲不出来。

那我们先去吃饭了?同事们陆续起身。

姜雨晴点点头,强迫嘴角上扬。当最后一个人离开会议室,她的笑容瞬间崩塌。她抓起桌上的冰美式猛灌一口,苦涩的液体已经变得温吞。咖啡因曾是她对抗低谷期的武器,现在却连这点刺激都失效了。

手机震动起来,是林妍的第七个未接来电。她最好的闺蜜,也是公司HR总监。姜雨晴知道林妍在担心什么——上周连续72小时不睡觉的创作狂欢,昨天在会议室里突然痛哭,还有今早差点与保洁阿姨发生的冲突。

我没事。她给林妍回了条信息,然后关机扔进包里。

走出公司大楼时,傍晚的阳光刺得她眼睛生疼。姜雨晴站在十字路口,红绿灯变换了三次,她依然无法决定该往哪个方向走。回家?她害怕那个空荡荡的公寓。继续工作?她的大脑已经死机。去找林妍?她不想再被问你还好吗。

最后她走进了一家从未去过的酒吧。

双份威士忌,不加冰。她对酒保说。

第一杯酒下肚时,她感到一丝暖意。第二杯,世界开始变得柔和。第三杯,那些盘旋在脑海里的自我指责声终于安静下来。姜雨晴掏出手机开机,想叫代驾,却发现手指不听使唤。屏幕上的字母扭曲跳动,她怎么也输不对地址。

小姐,你还好吗?酒保担忧地问。

姜雨晴想回答,却发现自己的舌头像被打了麻药。突然间,一股无法控制的情绪涌上来,她开始大笑,笑得眼泪直流,然后毫无预兆地转为痛哭。酒吧里的其他顾客纷纷侧目。

我...我控制不了...她试图解释,但话语变成了语无伦次的抽泣。

最后的记忆是酒保打电话叫了救护车,和刺耳的警笛声划破夜空。

第二章

白色的天花板。消毒水的气味。手背上冰凉的触感。

姜雨晴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左手连着输液管。窗外阳光强烈,看来已经是第二天中午。

醒了?一个穿白大褂的女医生走到床边,我是张医生。还记得昨晚发生了什么吗?

姜雨晴摇摇头,随即一阵剧痛从太阳穴炸开。

你酒精中毒,还伴有严重的情绪失控。张医生翻看着病历,酒吧的人说你又哭又笑,完全无法自控。这种情况以前发生过吗?

姜雨晴咬住下唇。她当然记得过去半年里那些无法解释的情绪过山车——连续几周精力充沛到不需要睡眠,创意如火山喷发;然后突然跌入深渊,连起床都需要耗尽全部意志力。但她一直以为那只是工作压力大。

我...可能最近太累了。她小声说。

张医生推了推眼镜:根据初步评估和你的描述,我怀疑你可能有心境障碍。建议你转到心理科做个详细检查。

心理科?姜雨晴猛地坐起来,输液管被扯得哗啦响,我没疯!我只是喝多了!

冷静点。张医生按住她的肩膀,心境障碍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疾病,不是性格缺陷。及早诊断治疗很重要。

病房门被推开,林妍冲了进来,眼睛红肿:天啊雨晴!我找了你一整夜!

看到好友,姜雨晴的防线瞬间崩塌。眼泪不受控制地涌出来:妍妍...我不知道我怎么了...

林妍紧紧抱住她,像安抚受惊的孩子一样轻拍她的背:没事了,我在这儿。

张医生悄悄退出了病房。

三天后,经过一系列检查和评估,心理科的陈默医生给出了诊断:双向情感障碍Ⅱ型。

不同于Ⅰ型的极端躁狂和抑郁,陈医生解释道,Ⅱ型的特点是轻躁狂发作和重度抑郁交替出现。你的情况很典型——轻躁期精力旺盛、思维敏捷、睡眠需求减少;抑郁期则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精力不足。

姜雨晴盯着诊断书,那些医学术语像刀子一样扎进心里。31岁,广告公司创意总监,事业上升期——她的人生规划里从来没有精神疾病这一项。

能治好吗?她听见自己问,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

可以控制。陈医生谨慎地选择用词,药物配合心理治疗,大多数患者能恢复正常生活。关键是要接受它,学会与它共处。

他开了几种药:情绪稳定剂、抗抑郁药、镇静剂。姜雨晴看着那一长串药物名单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胃部一阵绞痛。

我需要时间考虑。她说。

走出医院大门时,初夏的阳光明媚得刺眼。姜雨晴戴上墨镜,不是为了遮挡阳光,而是为了隐藏红肿的眼睛。她的手机震动起来,是公司CEO的来电。过去三天她完全与外界失联。

姜总监,蓝星集团的提案明天就要交了,你的团队说你一直没给反馈。CEO的声音透着不悦,这个项目价值两千万,你知道有多少竞争对手盯着吗?

对不起,我...生病了。姜雨晴深吸一口气,我今天就回公司处理。

挂断电话,她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公司。在车上,她对着化妆镜整理自己憔悴的面容,涂上鲜艳的口红,试图掩盖病容。广告行业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精神疾病。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