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4页)
原来,阿公陈志坚当年加入的并非正面战场部队,而是由本地地下党领导的一支秘密物资转运小队。他的木匠身份是绝佳的掩护,能自由出入山林,熟悉地形。在地下党员李默生(就是笔记本上第二个名字)的引导下,阿公利用他精湛的木工手艺和对本地地形的熟悉,为组织秘密运输药品(主要是奎宁、磺胺等战场急需的消炎药)、通讯器材零件、电池、食盐、甚至一些重要的情报文件。他留下的那块手帕地图,并非指向什么富商宝藏,而是他们这个小组精心构建的秘密物资储藏点网络图!那些神秘符号,是李默生设计的联络和定位暗号,源自本地古老的岩画符号,以确保即使地图落入敌手,敌人也无法轻易破解。
日记详细记录了每一次惊心动魄的运输过程:如何在敌人眼皮底下交接物资;如何在深山老林中开辟隐秘路径;如何在风雨之夜躲避巡逻队;如何利用废弃的矿洞、古墓、祠堂作为临时仓库……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战友的信任,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转折发生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他们截获了一份关于日军在本地秘密修建一处重要通讯中转站的情报,位置极其隐蔽,威胁巨大。上级命令必须尽快将情报送出,并尽可能破坏该设施。阿公和李默生决定冒险潜入侦查,获取确切位置图和布防情况。行动异常顺利,他们成功绘制了地图。然而,在撤离时,行踪暴露,遭遇了日军巡逻队的围追堵截。
>
**……四月十七,雨。**
>
**……默生兄为掩护我携带图纸撤离,引开追兵……枪声大作……我藏身石缝,目眦欲裂……默生兄他……身中数弹,犹自高呼杀敌……终力竭倒地……血水混着雨水……染红了山石……**
>
**……我怀揣图纸,心如刀绞……默生兄以命相托,此图关乎万千将士性命,关乎战局……我身负重伤(肩部中弹),后有追兵,前路茫茫……恐难支撑至联络点……**
>
**……祠堂!对!去祠堂!那里安全!将图与吾之记录藏于此箱……若吾不幸……望后来者得之,务必送达……**
日记写到这里,后面是大片触目惊心的、暗褐色的、早已干涸的血迹,渗透了纸张。血迹之后,字迹变得极其潦草虚弱,断断续续:
>
**……终至祠堂……血……流得太多……藏好箱子……我……必须离开……不能……连累……此地……更不能……连累……阿芸……**
>
**……阿芸……我的妻……对不起……恐……难……归矣……灯笼……莫再……为我……点……好好……活……**
>
**……若有……来日……取……箱……交……组……织……**
>
**……陈志坚……绝笔……**
最后几个字,几乎难以辨认,力透纸背,带着无尽的遗憾、牵挂和决绝。
日记到此戛然而止。
宋辞捧着这本浸染着血泪和硝烟的日记,双手控制不住地剧烈颤抖,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他终于明白了!明白了阿公为何一去不返!明白了那宝藏的真正意义!那不是金银,是比黄金更珍贵的救国物资和用生命守护的情报!明白了阿公对阿婆那无法言说的深爱与保护——他不回去,是因为他身负重伤,命悬一线,更因为他知道自己被敌人追捕,一旦回去,必将给阿婆、给整个老街带来灭顶之灾!他以自己的消失,换取了爱人的平安!那句灯笼……莫再……为我……点……好好……活……是他留给阿婆最后的、泣血的叮咛!
阿公他……他……宋辞泣不成声,看向早已泪流满面、浑身颤抖的阿婆,不知该如何安慰。
阿婆没有嚎啕大哭。她只是静静地、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日记本上那熟悉的名字和最后那行绝望的字迹。大颗大颗的泪珠无声地滚落,砸在泛黄的血渍上。她的肩膀剧烈地耸动着,仿佛承受着千钧重压。过了许久许久,她才抬起泪眼婆娑的脸,脸上是一种混合着巨大悲痛、深入骨髓的理解,以及……一种尘埃落定后的释然。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她的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见,每一个字都像从肺腑中艰难挤出,他不是不想回来……他不是……忘了家……忘了灯……他是……回不来啊……她紧紧地将日记本抱在怀里,如同抱着失散多年的爱人,身体蜷缩起来,发出压抑了几十年、如同受伤母兽般的呜咽,他一个人……在外面……受了多少罪啊……流了那么多血……走的时候……该多疼啊……我的阿坚啊……
悲恸的哭声在空旷破败的祠堂里久久回荡,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空,终于抵达了它应有的终点。
第九章:灯火不灭,薪火相传
宋辞和阿婆在祠堂里待了很久。悲伤需要宣泄,真相需要消化。宋辞忍着脚踝的疼痛,检查了箱子里的其他油布包裹。里面果然是当年阿公他们储存的物资:几盒早已过期失效的西药(磺胺、奎宁针剂等)、一些锈蚀的电池、一小捆用油纸层层包裹、保存相对完好的真空电子管(旧式电台零件)、还有几封泛黄的、写着接头暗语和情报摘要的信件。没有金银财宝,只有这些浸染着烈士鲜血、承载着民族气节的遗存。
下山的路异常艰难。宋辞的脚踝肿得厉害,几乎无法着力。大部分时间,是阿婆用瘦弱的肩膀支撑着他,两人相互搀扶,拄着那根木棍,一步一挪。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而缓慢,却又异常坚定。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投射在归途的山路上。
回到老街,宋辞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的党史研究部门和文物保护单位。他讲述了阿婆的故事,展示了阿公的日记、手帕地图以及祠堂里发现的物资。这些珍贵的实物史料,尤其是阿公日记中记载的李默生烈士的事迹(之前本地党史只有名字,无详细事迹)以及日军秘密通讯站的情报,填补了地方抗战史的重要空白,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经过严格的鉴定和程序,阿公陈志坚和李默生被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相关部门重修了那座作为重要历史见证的破败祠堂,将其设立为一个小小的抗战遗址纪念点。阿公留下的物资和日记,作为重要的革命文物,被妥善保存并部分展出。老街也因为这段尘封英雄事迹的挖掘,被列入了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名录,获得了修缮资金。斑驳的老墙被小心地加固,坍塌的屋檐被修复,青石板路重新平整,一些老手艺作坊也被鼓励恢复。虽然无法重现昔日的繁华,但老街终于不再被遗忘,它独特的历史韵味和坚韧的生命力被重新唤醒。
宋辞的民俗调研报告,因为融入了这段感人至深、极具历史价值的个人史和家国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不仅完成了学业任务,更被推荐发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他成了老街的名人,但他知道,自己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真正的主角是阿婆和阿公。
而巷尾那盏灯笼,依旧在每个黄昏准时亮起。只是如今,点燃它的人,除了阿婆,还多了一个宋辞。摇曳的昏黄灯火,温柔地洒在重新变得干净整洁的青石板路上,照亮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妻子对丈夫无望的守候。
它是阿婆一生爱情的丰碑,是穿越战火硝烟、生死相隔却永不褪色的忠贞。它是一位无名英雄沉默的墓碑,铭刻着舍生取义、负重前行的壮烈。它更是老街不屈灵魂的象征,见证着苦难、坚守、牺牲与重生。它是一盏历史的灯,提醒着来来往往的人,脚下这片土地曾经历的血与火,爱与别离。它也是一盏传承的灯,将那份对家国的深情、对信念的坚守、对承诺的珍视,无声地传递给每一个看到它的人。
宋辞完成了学业,离开了栖水老街,但他与老街、与阿婆的联结,却从未中断。他选择了民俗学作为终身事业,研究方向聚焦于民间记忆与家国历史的交融。阿婆和她的灯笼,阿公和那本染血的日记,成了他学术研究和人生信念中永不熄灭的光源。
尾声:灯影流年
多年后,宋辞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民俗学者,著作等身。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放大的照片:照片上,是栖水老街巷尾,昏黄的灯笼下,白发苍苍的阿婆带着安详的笑容,坐在小竹凳上,旁边是年轻时的宋辞,两人正低头看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照片下方,装裱着一小块精美的刺绣——正是当年那块改变了他们命运的手帕地图的复制品。
无论工作多忙,每年清明和农历七月初九(阿公日记的绝笔日),宋辞必定会回到栖水老街。老街的修缮保护得很好,既保留了古韵,又增添了活力,一些文创小店和咖啡馆点缀其间,吸引着游客和返乡的年轻人。
巷尾的老屋依旧,灯笼也依旧。阿婆更加苍老了,背佝偻得几乎成了直角,耳朵也背得厉害,但精神却依然矍铄,眼神依旧清澈。看到宋辞回来,她会咧开没剩几颗牙的嘴,笑得像个孩子,含糊地叫着:小辞回来啦!
宋辞会扶着阿婆,慢慢地走到灯笼下,坐在熟悉的小竹凳和石墩上。他带来阿婆爱吃的软糯糕点,细细地喂给她。夕阳的余晖温柔地笼罩着他们,将影子拉得很长。宋辞会凑近阿婆的耳朵,大声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那些她早已烂熟于心、却永远听不厌的故事:阿坚的木匠铺子,庙会的初遇,桂花糕的甜香,野狐岭的惊险,还有祠堂里那本浸着血的日记……阿婆听着,布满皱纹的脸上时而微笑,时而流泪,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遥远而温暖的光芒。
有时,宋辞也会带着他的学生或采访者来到灯笼下,将阿婆和阿公的故事,将老街的沧桑变迁,将那份穿越时空的坚守与信念,娓娓道来。昏黄的灯火映照着年轻而专注的脸庞,历史的回响在寂静的巷尾轻轻荡漾。阿婆则安静地坐在一旁,手里无意识地摩挲着一块早已褪色的旧木料——那是当年阿坚为她做梳妆台剩下的最后一块边角料。她的目光时而落在讲述的宋辞身上,时而望向巷口,仿佛在灯火阑珊处,依旧能看到那个高大沉默的身影,踏着星光,披着夜色,一步一步,朝着家的方向,朝着这盏永不熄灭的灯火,坚定地走来。
灯火摇曳,光影流转。故事在讲述中沉淀为历史,又在倾听中焕发新生。一盏灯,一条老街,一段情,一种精神,就这样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地流淌,照亮过去,也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