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屿川未眠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章(第2页)

赵屿川不太习惯这种直接的社交方式,尤其对方还是个陌生的、过分热情的女同学。

他微微侧了侧身,避开对方过于明亮的视线,简单地回答:“赵屿川。七班。没在画室学过,自己瞎画。”语气带着一贯的疏离。

“自己画能画这么好?”张雅显然不信,她自来熟地往前凑了凑,目光扫过他摊开的素描本扉页——上面用炭笔随意勾勒着教室窗外一截虬结的枯枝,线条老练,寥寥数笔却极富张力。

“啧,这线条,瞎画可画不出来!谦虚了啊同学!”她笑着拍了拍赵屿川的画架边缘,力道不轻,画架微微晃了晃。

赵屿川皱了皱眉,没接话,只希望这个突然出现的女生能快点走开。

他的目光下意识地在画室里搜寻,很快在斜对面的位置看到了姜晚和林薇。

她们共用一张画板,林薇正对着静物台愁眉苦脸,姜晚则安静地看着,似乎在帮林薇分析角度。让姜晚画画?别开玩笑了,还不如让她分析这几个静物的受力关系呢。

“好了,开始。”苏老师冷硬的声音响起,打断了所有的交谈。

画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挪动画板发出的轻微摩擦声。

赵屿川很快沉浸进去。他摒弃了周围的一切,眼中只剩下那组静物在光线下的形态、转折和空间关系。

炭笔在他指间变得异常驯服,落在粗糙的纸面上,发出沉稳而富有节奏的声响。

一条条肯定而流畅的线条流淌出来,精准地捕捉着陶罐敦实的体量、藤篮交错的纹理、苹果圆润的轮廓和干枯莲蓬尖锐的刺感。

他下笔果断,几乎不需要修改,对光影明暗的敏感度远超普通高一学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停笔。”苏老师的声音准时响起。

学生们纷纷停下,有人长舒一口气,有人看着自己歪歪扭扭的作品懊恼地叹气。

苏老师背着手,开始在画架间巡视。他的脚步很轻,目光锐利地扫过一张张速写,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偶尔在某个画架前停留,也只是沉默地看几秒,然后走向下一个。

无形的压力在画室里弥漫。

当他走到赵屿川的画架前时,停住了脚步。

赵屿川的心跳漏了一拍,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他能感觉到苏老师锐利的目光正落在他的画上,那目光仿佛带着实质性的重量。

苏老师看了足足有十几秒,没有评价,没有表情。

然后,他伸出手,不是指向画面,而是指向赵屿川画板旁边那个半旧的帆布画夹。

“里面,”苏老师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拿出来我看看。”

赵屿川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

他沉默地拉开画夹拉链,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厚厚一叠画稿。

这些是他初中以来的涂鸦和练习,有风景速写,有临摹,也有一些不成形的创作构思,纸张新旧不一,边角有些磨损。

苏老师接过那叠画稿,一张一张,极其仔细地翻看起来。他的动作很慢,看得非常专注,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

画室里安静得可怕,其他学生都好奇又紧张地偷偷望过来。

翻看了大约七八张后,苏老师停下了。

他抽出一张赵屿川初二时临摹的、线条略显稚拙但结构尚可的石膏头像习作,又拿起他刚刚完成的静物速写,将两张画并排放在赵屿川的画板上。

他依旧没有说话,只是用炭笔的尾端,极其用力地点了点那张旧习作上石膏像的颧骨转折处,又重重地点了点新速写上陶罐肩部一处微妙的光影过渡线。

两个点,相隔两年,却指向同一个核心: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表现力。

苏老师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第一次直直地、毫不掩饰地锁定了赵屿川。

那目光不再是冰冷的审视,而是一种发现璞玉的、带着强烈探究和惜才意味的灼热。

“赵屿川。”苏老师叫了他的名字,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画室里,“从下周开始,放学后,提前半小时到这里来。”

赵屿川愕然地抬起头。

“基础还凑合,但离‘好’字差得远。”苏老师的语气没有丝毫温度,像是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线条太飘,对体块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光影理解有天赋,但缺乏系统训练,浪费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赵屿川略显苍白的脸,最后落在他紧握着炭笔、指节用力到泛白的手上,那双手天生就是拿画笔的手。

“想学真东西,就别浪费那点可怜的天赋。”

苏老师丢下这句话,不再看他,转身走向下一个画架,留下赵屿川站在原地,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搏动,耳边嗡嗡作响,只剩下那句“提前半小时到这里来”在反复回响。

是机会?还是更沉重的枷锁?他分不清。

下课铃尖锐地响起,打破了画室的凝重。

“作业:临摹这张结构素描,下周交。”

苏老师留下一张复印稿,头也不回地走出了画室。

画室里瞬间炸开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