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1页)
第十四章:末代忠臣的救国策
那长衫男子沉浸在自己的悲怆音乐和情绪里,似乎还没注意到环境已然大变。他闭着眼,摇头晃脑,二胡拉得如泣如诉,满是怀才不遇、国仇家恨的苍凉。
“想我汪孟邹,寒窗苦读十数载,一心只想上报朝廷,下安黎民……奈何,奈何这朝堂昏聩,洋枪洋炮轰开了国门,签不完的条约,赔不完的银子…呜呼哀哉,天朝上国,何以沦落至此啊……”
陈默听着这充满即视感的抱怨,再结合那标志性的辫子和言辞,心里大概有了猜测。他没有立刻打扰,只是静静看着水晶板上的信息浮现。
【顾客:汪孟邹】
【来源:历史衍生位面-清末(约1895年甲午战后)】
【身份:候补道台(虚职),爱国官僚,维新思想萌芽者】
【需求:救国强国之策(极度渴望),个人境遇改善(次要)】
等到一曲终了,汪孟邹放下二胡,长叹一声,这才茫然地抬起头。一看周围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一个穿着奇装异服(现代休闲装)的年轻人,他吓得猛地后退一步,差点绊倒。
“此…此地是何处?你是何人?莫非是洋人的使馆?”他惊慌失措地四处张望,看到那流光溢彩的传送门,更是吓得面无人色,“妖…妖术?!”
“汪大人稍安勿躁。”陈默用上了刚和嬴政打交道时学会的几分拿腔拿调,“此地非是洋人使馆,亦非妖术作祟。此处乃是连通万界的商铺,能知过去未来,可交易诸天万物。在下是此间店主。”
“万界?商铺?知过去未来?”汪孟邹将信将疑,但眼前的景象无法用常理解释,他勉强稳住心神,整理了一下皱巴巴的长衫,作揖道:“在下汪孟邹,大清…候补道台。方才失态,让店主见笑了。”读书人的礼数倒是没忘。
“无妨。汪大人忧国忧民之心,令人敬佩。”陈默引导话题,“方才听闻大人感叹国事维艰,不知具体所为何事?”
一提这个,汪孟邹立刻又愁容满面,捶胸顿足道:“店主有所不知!那东瀛倭寇,蕞尔小国,竟在黄海打败了我北洋水师!逼我朝廷签订那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还要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奇耻大辱!奇耻大辱啊!我大清难道真要亡了吗?”他说到激动处,眼泪都快下来了。
陈默心中了然,果然是甲午之后。他知道,对于这位顾客,直接卖给他高科技武器或者未来知识,一来他可能操作不了,二来价值太高他付不起,三来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位面变动。最好的方式,是提供“思想”和“方向”。
“亡国倒不至于,但若不思变革,积重难返,确是危如累卵。”陈默缓缓道,“汪大人可知,倭寇为何能胜?”
“自是因他们船坚炮利!”
“船坚炮利从何而来?”
“这…自然是仿效西洋,开办工厂,研制…”
“仿效西洋为何能成功?”陈默打断他,抛出核心问题,“是其君主立宪之政体?是其明治维新之彻底?是其教育普及之广泛?还是其‘脱亚入欧’之国策?”
一连串的问题把汪孟邹问懵了。这些问题,他私下或许与同僚好友讨论过一二,但从未如此清晰、尖锐地被摆在面前。他额头渗出冷汗,喃喃道:“店主的意思是…我大清之败,非仅败在武器,更败在…制度、思想?”
“大人是明白人。”陈默点头,“欲要救国,买几艘铁甲舰、办几个军工厂,只是治标。开启民智、变革制度、发展实业、整顿军备,四者并行,方是治本之策。我这商铺,恰好有一些或许能助大人一臂之力之物。”
汪孟邹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急切道:“是何宝物?可能造出无敌舰炮?可能让我朝廷幡然醒悟?”
陈默笑了笑,从柜台下取出几件东西——不是实物,而是用水晶板生成的信息载体(几份看起来古朴的卷轴和书籍,实则内里是信息流):
1.
《海国图志》(增强精华版):不仅包含原版内容,还额外增加了更多世界地理、各国政治制度对比(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简要介绍)、基础经济学原理、以及一些简易工业机械的图纸(如改进的纺纱机、蒸汽机模型)。
2.
《天工开物》(注释图解版):增加了详细的物理、化学注解,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阐释其中的科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