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黑科技觉醒日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第1页)

1

红警十七次后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还亮着灯,林舟盯着屏幕上反复跳动的红色警告,指节因为攥得太紧而发白。全息投影里,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模拟图正以每秒三次的频率闪烁着能量失衡的提示,这已经是他这个月第17次失败了。

又炸了机械音突然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响起,林舟猛地回头,看见桌角的老式收音机不知何时亮起了幽蓝的光。那是台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玩意儿,今天本该是被当作废品处理的日子。

科技树攀爬系统已激活,当前节点:可控核聚变初步稳定。收音机的喇叭里传出电流声,紧接着,一行行数据流凭空出现在林舟眼前,像极了他常看的网文里的系统面板,检测到宿主第17次模拟失败,触发优化方案:磁场约束系数修正为0.731,注入速率调整为脉冲式,3...2...1...执行。

林舟的手指几乎是本能地在操作台上飞舞,当最后一个参数输入完毕,全息投影里的反应堆突然安静下来。淡蓝色的等离子体像被驯服的野兽,在磁场中稳定地旋转,能量输出曲线平滑得像湖面——这是他过去三个月做梦都想看到的画面。

这不可能...他喃喃自语时,收音机又说话了:下一个节点:小型化应用。提示:军工订单已生成,要求六个月内交付舰载核聚变装置。

半年后,南海某军港。当涂着海洋蓝的新型驱逐舰缓缓驶出船坞时,林舟站在观礼台上,看着舰岛顶部那不起眼的圆形装置,突然想起系统激活那天的话。

为什么是我他曾这样问过。

因为你在三年前的网文草稿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天,能亲手把科幻里的东西造出来就好了’。

海风掀起他的衣角,远处的海面上,无人机群正组成星辰大海的字样。林舟摸了摸口袋里的旧收音机,它现在安静得像块普通的金属,但他知道,下一个节点已经解锁——屏幕上刚刚弹出的太空电梯材料研发提示,正泛着熟悉的幽蓝光晕。

2

舰载核心的蓝焰

舰载核聚变装置的组装车间里,金属碰撞声和机械运转声交织成一片。林舟戴着防辐射手套,指尖拂过反应堆最核心的环形磁场发生器——这东西比他最初设计的缩小了整整七成,表面覆盖着一层泛着珍珠光泽的新型合金,那是系统给出的海雾钢配方的成果。

林工,第七次压力测试准备就绪。对讲机里传来总装工程师的声音。

林舟点头示意,目光落在控制台的屏幕上。上面除了常规的压力、温度参数,还有一行只有他能看见的系统提示:【临界阈值:147MPa,建议注入5%氘氚混合气体缓冲】。

当压力指针缓缓爬向红色警戒线时,车间里的呼吸声仿佛都停滞了。就在指针即将越过147的瞬间,林舟按下了注入阀。环形发生器中心突然腾起一团幽蓝的火焰,不像常规燃料那样跳跃,而是稳稳悬浮在磁场中,像一块被精心雕琢的蓝宝石。

稳定了!有人低呼。

林舟却盯着系统面板上新跳出来的文字:【检测到军方雷达波段异常,坐标北纬19°,东经113°,疑似外部观测】。他心里一紧,抬头看向窗外——港口的防波堤外,一艘伪装成科考船的白色船只正不紧不慢地游弋。

他们怎么会知道这里的进度总工程师皱起眉。

林舟没说话,只是默默调出系统的另一项功能:【光学隐身模块(舰载版),是否激活初步调试】。他指尖在虚拟键盘上敲下确认,车间外的海面上,那艘白色船只的雷达屏幕上,原本清晰的驱逐舰轮廓突然变得模糊,像被一层水幕罩住,最终化作一片杂波。

消失了监控室里传来惊讶的呼声。

林舟望着控制台倒映出的自己的影子,忽然想起系统激活那天收音机里的话。原来所谓的黑科技觉醒,从来不止是造出东西那么简单——当蓝焰在舰载核心里稳定燃烧时,它照亮的,还有科技背后那些无声的暗战。

这时,旧收音机的电流声又在口袋里响起,这次的提示简洁明了:【下一站:同步轨道。】

3

轨道上的萤火虫

同步轨道空间站的对接通道里,林舟的宇航服头盔映出地球的弧线。淡蓝色的大气层在舷窗外流动,像一层被拉伸的绸缎,而他脚边的金属箱里,装着比这更令人心跳的东西——小型化核聚变推进器的核心部件,代号萤火虫。

林博士,国际空间站那边发来了第三次询问,问我们携带的实验设备具体参数。通讯器里传来地面指挥中心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林舟瞥了眼系统面板:【检测到国际空间站A段舱体存在异常信号源,疑似数据探针】。他按下通讯器:回复他们,常规材料抗压实验设备,符合国际合作协议条款。

当对接舱门缓缓打开时,两名金发宇航员迎了上来,目光有意无意地扫过他手里的金属箱。林舟不动声色地启动了箱子表面的微型干扰器——这是系统根据光学隐身模块衍生出的新功能,能让任何试图扫描内部的设备只得到一堆乱码。

听说你们的地面实验有了突破性进展其中一名宇航员笑着搭话,手指却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

林舟注意到他袖口露出的微型摄像头,突然指向窗外:看那里,极光带正在北移。趁着对方转头的瞬间,他已通过系统调出空间站的结构蓝图,红色标记正闪烁在通风管道的某个节点——那里藏着信号源的具体位置。

data-fanqie-type=pay_tag>

深夜的实验舱里,林舟拆开通风口的格栅,果然发现了一枚米粒大小的芯片。系统弹出提示:【北约制式窃密装置,已自动反向追踪信号源】。他将芯片扔进特制容器,转身看向萤火虫推进器的测试台。

当推进器启动的瞬间,淡绿色的离子流在真空舱里划出一道细线,推力数据瞬间突破了现有航天发动机的理论上限。系统面板上,进度条悄然跳动:【太空电梯材料强度测试前置条件:满足】。

通讯器突然响起急促的警报声,地面指挥中心的声音带着惊慌:林博士,监测到三颗不明卫星正在快速接近!

林舟看向舷窗外,三个光点正划破黑暗。他摸了摸胸口——那台旧收音机此刻正通过宇航服内置通讯器低语:【机甲外骨骼原型机数据已加载,需要试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