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1章 幸好及格了!(第2页)

他从没想过,在大明时代,大明律竟有如此特别的条款。

其实他只是提了个建议,刑部的官员就找到了真实的案例。

只能说刑部的人经验丰富!

这么多年,他们见过各种离奇案件。

难怪连熟悉大明律的方孝孺都被考得满头大汗。

这里不仅有胡大人的智慧,也有刑部官员的努力。

经过礼部官员几天努力,首轮考试成绩终于出炉。

官差贴出榜单时,考生们或哭或笑,反应各异。

方孝孺看到自己名字,长舒一口气。

幸好及格了!

这次招考有数千学子报名。

按成绩来看,只有几百人通过笔试。

不得不说,这次考试相当严酷。

还有复试要进行!

()

------------

数千人同场笔试,能脱颖而出的学生自然欣喜,却谈不上完全放心。

胡大老爷将一场普通的考试弄得变化多端,令人苦不堪言。

未曾听闻的面试环节,若无复杂之处,那才真让人难以置信。

虽然他们侥幸通过了笔试,但此前公布的规则清楚地表明:“笔试合格者可参加面试,最终按两部分总分择优录取。

”这意味着笔试通过只是获得面试资格,而非决定性胜利。

至于面试具体是什么,公示仅提到由礼部考官与其他部门官员联合提问,题目、范围、难度均未明示,让人捉摸不透。

不过,聪明的学生已经开始推测,至少面试时对考生的仪态和风度会有一定要求。

这不仅是学生的共识,也是历史的惯例——从古至今,官员的外貌形象虽无明文约束,但实际上都有潜规则。

尖嘴猴腮、贼眉鼠眼之人绝不可能通过常规途径入仕。

简而言之,我们的王朝向来重视“颜值”,的好坏难以绝对评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种状况曾令朱元璋苦恼不已。

然而现在有了办法!提前设定标准,是非分明。

朱元璋尝试用这套标准审阅两份来自不同衙门的试卷,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分与原有成绩相差无几。

主要差异在于文笔和字迹的细微调整。

这种结果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连他这个新手都能得出类似结论,说明临时调派人手阅卷完全可行。

这一措施提高了成功率,怎能不让他欣喜?

再次审视阅卷标准和试卷后,朱元璋追问:“宋利,胡大老爷那边的情况如何?”

宋利对胡大老爷的事极为上心。

不仅因为朱元璋经常询问,他也知道若总是答不上来后果严重。

所以,尽管常在宫中侍奉,他始终留意胡大老爷的消息,就是为了此刻能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