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章 恃才傲物、年少轻狂(第2页)

“妹子,咱不怕跟你说,之前胡惟庸那副拼命往上爬的劲儿,爬到丞相位子上还嫌不够,咱真是看不下去了。”

“当时咱都打算花点时间搜集证据,直接把他给办了!”

“可他大病一场、死里逃生后,整个人变得咱都不认识了。”

“这变化也太大了!”

马皇后听到这里,脸色骤然一变。

“重八,那你跟咱说说,你觉得胡惟庸现在变成啥样了?”

朱元璋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没注意到马皇后的神情,顺着她的话答道。

“变得太老实了!”

“这已经不是他完)

------------

胡惟庸春风得意地扛着一袋金银珠宝、古董字画回到家中。

对他而言,既然已将土豆献上,这件事便暂时与他无关了。

未动手前,他可以提意见、说想法,但一旦开始,最好保持沉默。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并非推脱之词,而是老成持重的经验之谈。

莫伸手,伸手必被斩,这是资深官吏必须铭记的法则。

不做不错,多做多错,这才是官场的常态。

因此,胡惟庸将土豆放在朱元璋面前后,便不再过问。

反正功劳已是板上钉钉,何必自寻烦恼?与其为此劳心费神,不如想想如何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更舒坦。

比如,娜娜和春妮儿是否又有新花样?厨师是否琢磨出新菜式?这些可比外界的纷扰有趣多了。

然而,胡惟庸闭门不出,安心过自己的生活,外头的学子们却因为朱元璋的一道圣旨彻底沸腾了。

圣旨中写道:“右丞相杨宪德行有失,品行不端,罚其俸禄一年,以示警戒。”

“凡参与弄虚作假、诬陷上官的士子,一律革除功名,终身不得录用!”

这道旨意一经公开,立刻在朝臣和学子间引发轩然。

大多数学子对此事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何会有学子“弄虚作假、诬陷上官”?

这事又怎么会闹到陛下面前?

许多消息不灵通的学子至今仍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对学子而言,“革除功名、永不录用”比更为严重。

不过是一个人走向刑场,但若是功名被革除,表面上只涉及一人。

实则,他的子孙后代也将被剥夺科举的资格。

虽未明文写入大明律,但这已是官场中的潜规则。

父辈或祖父辈有此惩罚,按照“官场规则”,子孙便无法通过政审。

无论你多么有才,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每当发生此类大事时,学子们总是急切地打听究竟出了什么差错,竟惹得陛下如此震怒。

毕竟,通常情况下,不会有如此严厉的惩罚。

某些消息只要稍加打听,便能知晓,尤其是在不保密的情况下。

依旧是那家没有招牌的破旧酒楼,几个曾多次聚会的学子一脸惊慌地看向那位年纪最长、消息最灵通的段兄。

然而,此时的段兄早已失去了往日的从容,面如死灰,神情憔悴。

“段兄,你真的在那份文件上签字画押了?”

段兄闻言,眼眶瞬间泛红,猛灌了一口廉价的水酒后,愤然吼道:“我怎么知道,堂堂右丞相,居然连这点事都办不好?”

“我不就是发了几句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