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抗战:从亮剑到三八线,百战百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章 偶遇鬼子,准备战斗(第2页)

这地下党也不把情况说明白,组织上也没和自已说清楚。

于承柱想问,但也没法问,总不能说因为是破大炮就不去了。

虎头岭先遣队在旅部休整了三天,队长沈泉、副队长宋云杰和副队长于承柱则组成了临时的领导班子。

这段时间,队员们彼此加强了了解,于承柱也趁机了解了一下先遣队的队员们,二十三名队员中,营级干部两人,连排级干部六人,剩下的全都是班长。

在这些人中,还有一个于承柱很熟悉的名字——王喜奎,外号“喜子”,是独立团挑选过来的骨干,长枪打得好,300米以内指哪打哪。

还有一个投弹高手王根生,于承柱也很熟悉。

几天后,先遣队出发了。

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圈,按照上级命令,全队换便装前行。

除了几个枪法特别好的战士携带短步枪外,其他人一律携带短枪,尽量避免接敌。

于承柱拿着的是一把‘二把盒子’手枪。

一路上,先遣队昼伏夜出。

队长沈泉不愧是老革命,他将自已打机枪的本领事无巨细的教给于承柱和手下的队员们。

作为红军时期就扛机枪的老兵,他打机枪的本领可是一绝。

于承柱学东西很快,不过,这些还要之后慢慢在实践中消化。

先遣队连着走了五天,直到快到平安县城以东十二里处的小麦村时,意外撞见了一伙进村劫掠的鬼子。

这些鬼子正在村里肆无忌惮的为非作歹。

这下,先遣队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一面是村里陷入水深火热的老百姓,一面是组织的命令,避免接敌,早日到达虎头岭地区。

从地图上来看,过了平安县城,往南过了这沁河的分支,再有五十公里就到了虎头岭地区,就算完成任务了。

可先遣队的干部战士们却群情激昂,纷纷请求参加战斗。

队长沈泉将手指抠入到泥土中。

他迟迟下定不了决心,一旦和鬼子交火,意味着先遣队极有可能陷入鬼子的包围中。

更何况,这里还是敌占区,说不定附近还有鬼子的主力部队。

跟着于承柱一块从新一团来的骨干向远和胡后来主动上前请战,要求解救村民。

见沈泉要答应,副队长宋云杰拒绝道;

“不行,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抵达虎头岭根据地,一旦在这里接火,暴露了位置,被鬼子咬上,那我们先遣队的主要任务就泡汤了。”

向远似乎并不通意宋队长的意见;

“宋副队长,可我们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老百姓在这被鬼子祸害?”

而此时,一直没说话的于承柱趴在土坡后,仔细用望远镜观察村里的动向,

望远镜里,二十多个鬼子围着村口打谷场把村里老百姓集中起来,为首的是一个鬼子军官,距离太远看不出来军衔,但没有看到其他军官。

现场只有一名军官,说明这支部队应该是小队级别。

而这名军官则很有可能是小队长级别的军官,应该就是这支鬼子部队的负责人。

望远镜再往前挪了视角,就看到一辆驴车,有门迫击炮放在驴车上,车上拉着粮食,还躺着两个鬼子伤兵,距离村口较近,没参与进村的搜索。

驴车周围有几个士兵在看着,除了这两拨人比较集中,剩下的鬼子兵在村里到处抓人,不时还因为反抗传来枪声。

汇总这些信息,于承柱的大脑在飞速思考,很快,脑海里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作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