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70年代:十万大山逍遥仙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第1页)

陈安平一路往下。

第二个窝子,比第一个窝热闹,除了大板鲫、斤鲤、两三斤的草鱼,还有一条四五斤的大草鱼。

可惜没有老鳖。

收了!

第三个窝子,有一只三斤多的老鳖,一只三斤多,肚子鼓鼓的老母鲤鱼。

收了!

全都收了!

老母鲤鱼,留在空间里下崽,到时候投放到河里,也算可持续发展了。

第四个窝子

第五个窝子

一直到第七个窝子,陈安平惊喜大叫。

一只十斤有余的大老鳖,像一个大锅盖,潜伏在水里,乌头一伸一啄,灵敏无比,吞吃着陈安平的窝料。

路过的小鱼小虾,也逃不过它的乌头。

这种高山寒水,十斤出头的大老鳖,听都没听说过。

这老家伙,恐怕得二三十岁了!

收了!

陈安平花了两个多钟头,收了十几个窝子。

收获十斤老鳖一只,五斤老鳖一只,四斤老鳖一只,三斤老鳖两只,一两斤的老鳖七八只。

这三公里河流,一小半的老鳖,恐怕都在这里了。

什么叫山珍海味啊?

这数量,真的稀少。

继续往下游,老鳖的数量,可能会多一些。

但是越往下游,品质就越差。

有经验的人,一口就能吃出差别。

除了老鳖,还收获几条五斤以上的大草鱼,几条三斤以上的大鲤鱼。

一斤以上的鲤鱼,足有百条。

发了!

最大的老鳖留着下崽。

卖了这些老鳖,家里的经济就宽松了。

还掉欠债,应该还有剩。

至于草鱼、鲤鱼,供销社收购价,只有三四毛,白菜价。

他肯定不会卖。

后世,山下的鲤鱼三四块钱一斤,山上的鲤鱼50+一斤。

山上的鲤鱼已经成了特产,常年供应官爷们吃喝。普通市民,10年以后,才知道有这种美味。

这鱼要么自己吃,要么留着送人,总之不能贱卖。

陈安平来到大队部,开介绍信。

遇到孙有仁,对方立即叫道:“哎哟,安平又去城里啊?”

“你在现在在外面赚钱了,又要去城里,前途不可限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