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跨越400年:我把未来搬回1982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6章(第1页)

梁卫国接过档案,当他看到封面上那个简单的代号和里面那一行行缜密的配方与实验数据时,他的手,开始剧烈地颤抖起来。

超高强度钛合金配方!

电子束焊机核心!

“盘古之心”项目最关键的两块拼图,在这一刻,终于凑齐了。

梁卫国抬起头,看着陈昂,这位一向沉稳坚毅的老工程师,眼中第一次涌出了泪水。他知道,从今天起,华夏的工业史,将被他们亲手改写。

陈昂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越过狂喜的人群,望向厂区最深处,那栋戒备森严的白色实验楼。

“召集所有人,三天后,‘盘古之心’一号原型机,点火!”

未来科技的心脏,那栋代号为“盘古”的白色实验楼,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亢奋状态。三天,只有七十二个小时,要将一堆从苏联偷运回来的“零件”,组装成一颗能稳定输出五千千瓦功率的微型冷核聚变引擎,这听起来不像是工程学,更像是神话。

但在这里,神话正在被一群凡人,用汗水、智慧和钢铁般的意志,变为现实。

整个实验楼灯火通明,宛如白昼。空气中弥漫着机油、焊锡和速溶咖啡混合的奇特味道。梁卫国和方华仁,这两位项目组的泰山北斗,几乎是把行军床搬进了实验室。他们的双眼布满血丝,嗓音沙哑,但眼神却亮得吓人,仿佛有火焰在燃烧。

第一项挑战,是修复。

那台被方华仁亲手“外科手术”的tes200电子束焊机,它的机架和外壳虽然被砸得坑坑洼洼,但梁卫国带着钳工组的老师傅们,硬是靠着大锤、千斤顶和几十年练就的手艺,一寸寸地校正、焊接、加固。他们就像一群技艺高超的裱糊匠,将一幅破碎的古画,重新修复得天衣无缝。当那台机器重新屹立在车间中央,虽然外表伤痕累累,却透着一股百战余生的狰狞与威严时,所有的工人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第二项挑战,是融合。

苏联的工业设计,充满了暴力美学,讲究皮实耐用,但在控制系统的精密和人性化上,却远不如陈昂从未来带来的理念。陈昂亲自带着软件组的年轻人,熬了两个通宵,将那套俄文的数字电源控制模块,与他们自己开发的“乾坤”系统初代内核进行了嫁接。他们抛弃了原本复杂繁琐的物理按钮,用一块小小的液晶显示屏和图形化界面取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