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华娱唯一太阳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二章 弱国无艺术!(5千2,4更,1万1)(第1页)

影厅空气里沉淀着学院放映厅独有的、深入骨髓的电影味道。

前排,被媒体占据。

长枪短炮的摄像机三脚架支棱着,像一片黑色的金属丛林。

十几家媒体记者占据了中间偏后的位置,既有《中国电影报》、《大众电影》这样的行业权威,也有《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都市媒体,甚至还有两家新兴的门户网站娱乐频道记者。

他们或调试设备,或翻看刚拿到的新闻通稿。

上面印着项目简介、主创名单、投资方“中影集团”赫然在列。

记者们交头接耳。

“沈善登?就是前阵子写文章骂古装大片药丸的那个北电研究生,这转手就自己搞项目了?”

也有人酸了:“中影真投了,难道真像传言那样,韩三平挺看重这年轻人?”

“吴京?他不是在香港吗?怎么回来了?好像不是反派?”

“两千万的制作成本,现在古装剧可不好做啊”

嘉宾区,人也基本到齐了。

居中坐着一位穿着深色夹克、气质沉稳的中年男子,正是中影集团制片部的王副经理,一位重量级领导。

他是韩三平的得力干将之一,亲自出席,代表了中影对这个“试点”项目的重视和支持。

他旁边坐着北电副院长,另一边坐着北电管理系的系主任,沈善登的导师俞剑红。

除此之外,还有几位校内的老师。

有的老师就是来看看,也有的老师心里有气。

黄老师最气。

他人脉圈子比很多领导都厉害,热心肠,想着帮毫无经验的小沈,扶上马送一程。

毕竟小沈拍电影没有经验,难免把握不住剧组。

而且也是同一个小区的,算半个邻居,搭把手应有之意。

谁知道,电话打过去,沈善登都是好好好。

但是没有下文。

过于滑头了,做出了超乎所有人的选择。

北电的人不用,北影厂也不用,拉来了混港圈的吴京。

这一前一后,哪怕沈善登后续再和他们合作,也不一样了,因为沈善登先自己搭了班子,有了自己的班底。

除了中影领导、院方领导老师,还有电影的主创,编剧代表,以及业界代表,中影制片人。

这些人中,王副经理表情最为平静,偶尔低声交谈几句,目光扫过礼堂,带着审视的意味。

嘉宾落座,沈善登登场了。

今天他并没有穿的多么正式,牛仔裤配上白色t恤,不像是项目发起人或者导演,像是技术宅。

左手边跟着吴京,穿着黑色高领毛衣和皮夹克,显得精悍利落。

与在香港片场跑龙套、做杂务时的状态截然不同。

此刻他眼神明亮,腰杆挺直,透着一股被委以重任的干劲儿和隐隐的兴奋。

右手边跟着周奇峰,这位师弟穿着一身稍显宽大的深色西装,头发梳成大人模样,脸上努力撑起自信而沉稳的笑容。

沈善登虽然年轻,但重生者的阅历让他步履从容。

他先走到嘉宾席,先与王副经理等人一一握手致谢。

王副经理见沈善登小跑着过来,如同对待自家晚辈一样,鼓励了两句。

嘉宾席不少人看在眼里,神色各异。

倒是吴京,此时有些生涩地向嘉宾点头致意,面对台下众多目光和闪烁的镜头,略显紧张。

至于周奇峰就是跟着师兄,什么话也不说,愣是鞠躬。

见到这一幕,俞剑红多少有点恨铁不成钢。

学生群中发出友善的笑声和鼓励的掌声。

沈善登等人坐定,北电一位年轻老师作为主持人简短开场后,沈善登作为导演兼项目发起人,再次起身,走向舞台中央的麦克风前。

虽然礼堂本身有些老旧,但在沈善登眼里,此刻却充满了躁动的活力。

暖气开得很足,让他胸口似有一团火热在升腾,驱散了所有的严寒,只留下坚定。

背景板旁边架设了一台略显笨重的投影仪,幕布上暂时是北电的校园图。

舞台前方放着一张铺着暗红色绒布的长桌,几个麦克风。

沈善登脚步走的不慢,但在他感觉中,每一步的细节都印在了脑海。

掠过《督公》的海报,沈善登脚步微顿,然后以更快的速度调整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