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大计(第1页)
当一个问题出现,有人退缩,有人逃避,有人倒下,而聪明的人会找到解决它的办法。
还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可以用现有的问题去解决未来的问题,实现多重矛盾的全面解决。
这样的人,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都不多见。
关于李寿的威胁,康节就是聪明人,他想到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会有效拖延李寿的时间,给广汉郡争取到发展时间。
但他做得远远不够。
“那么…司马绍凭什么要出兵呢?”
郡府的大堂中,唐禹看着在场众人,沉声道:“就算是陶侃在襄阳隔得不远,就算是他兵强马壮,司马绍凭什么允许他出征成国?”
众人面面相觑,陷入思索。
康节道:“司马绍新君上位,在淮南郡吃了大亏,败在了唐公手上,再加上此前晋国的几场大战…说实话,司马绍这个皇帝,是急切需要一场大胜来振奋人心的。”
“如果能趁着成国内乱,拿下汉中郡,那的确很能振奋人心,也可以使司马绍的皇位更加稳固。”
唐禹摆手道:“不够。”
“发动一场战争,可以有意识层面的理由,但更多的、更重要的,一定是利益层面上的理由。”
“晋国的确需要一场胜仗来振奋人心,来挽回如今的颓势,但…这不够迫切,再想想。”
这个问题对于在场众人来说,实在有些深邃了,陆越、邓榕、史忠、彭勇都是一脸懵,唯一能插上话的康节,也想不到这么深。
唐禹只能自己说明:“我们能够说服晋国攻打成国的理由有四个。”
“其一,晋国连年大战,司马绍新君上位就败北,他们需要一场大胜来振奋人心,这是理由,但却不是最重要的理由。”
“其二,王敦之乱结束后,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荆州百废待兴、钱凤尾大不掉、苏峻逐渐桀骜。郗鉴死后,司马绍作为皇帝,被架空得太严重,他需要一场战争来助长皇权,处理掉钱凤这个烫手山芋。”
“其三,天下大势已然汹汹向前,各国都在变,司马绍也实施了‘度田收租制’。但这个土地及户籍制度,并没有冲破世家的桎梏,因此,百姓和流民为了避税,成批成批加入世家成为荫客,这下税更收不上来了。再这么下去,晋国的财政要崩塌了。司马绍也算是明君,他知道这种情况不能再拖,必须要通过一场战争,完成对世家一定程度的洗牌。”
“第四,汉中郡的位置十分关键,是成国的东北门户,也毗邻西凉、汉国和晋国,拿下了它,在战略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四点,才是司马绍有兴趣打这一仗的理由。”
说到这里,唐禹沉声道:“如今成国大乱刚结束,还未恢复秩序,汉国面对赵国的步步紧逼,又已经快挡不住了。”
“在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之下,司马绍才有真正发动战争的决心。”
“别看现在什么都没发生,甚至成国大变的消息都还没传到建康,但…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若司马绍决定打这一仗,必然是陶侃挂帅,谢秋瞳北府军和钱凤的大军都要参与,而军师…必然是温峤!”
“他们的目标是吞下整个汉中郡,并且…杀了钱凤!”
其实还有更大胆的猜测,唐禹认为,司马绍如果狠毒一点,那么连陶侃都不能留。
众人对视一眼,不禁缓缓点头。
康节道:“唐公英明,如此分析,一切便都明朗了,只是派谁去建康说服司马绍出征呢。”
唐禹笑道:“成大事者,当有远谋,我早已派出使者赶往建康了,这一点你们不用操心。”
“说回我们内部的事,陆越,你的最终方案我看了,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只有一点,目前暂时不发展重骑兵,我们不能赌太大,不能好高骛远。”
“史忠,你配合陆越完成对新兵的兵种改制。”
“各级武将的任命,按照大同军的惯例,十五人一个小队,百人一个大队,千人一营,万人一军,统称大同军。”
“彭勇你继续担任忠勇营的营主,其下大队主、小队主,你自己提名,上交文案说明理由,获得通过即可。”
“其他营按照这个模式去做。”
“等冶官县的伏击任务圆满成功后,大同军三百精锐开始分化。”
“其中的优秀领导者,开始任职另外五个新兵营的营主,名字你们自己取。”
“大同军的大将军由我担任,史忠为副统领,担任二把手。”
“完成改制后,陆越、邓榕可为左右先锋,都大于营主。”
说到这里,唐禹眯眼笑道:“但你们应该能够嗅到其中的政治意味,虽然大同军左右先锋,名义上是大于营主的,但却没有自己的兵。”
“这意味着在实权方面,其实是有所欠缺的。”
“原因很简单,你们缺乏资历,缺乏功绩,只能给地位,给不了实权。”
“但广汉郡的舞台够大,你们若是有能力,早晚会有自己的兵、自己的营。”
“说到这里,我就要认真说一句了。”
他看向在场所有人,一字一句道:“大同军是一个整体,有规制建设,却无你我之分,团结忠诚是我们的灵魂。”
“谁坏了这个规矩,那谁也保不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