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第1页)
“都少说两句!”崔三爷喝止了手下,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我身上,“小刘,你主意多,你说说。”
我能说什么?
我脑子里比他们还乱。
外公说我活下去,才有资格知道真相。
可怎么活?这根本就是个死局。
“先......先按照原计划吧。”
我艰难开口,“找地方躲起来,是目前唯一能做的事,这么大片区域总有疏漏的地方,清军屠城也不是把每一寸土地都梳一遍,他们要的是震慑和财物,总会有活口的。”
我的话并没有带来多少安慰,但至少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在绝对的劣势面前,任何不切实际的豪言壮语都是扯淡,只有最卑微的求生本能。
李若寒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没错,从现在开始,所有人放弃不必要的消耗,节省体力和食物,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几乎把这片三公里见方的“牢笼”翻了个底朝天。
这片区域似乎是扬州城内的一角,有居民区,有几条商业街,但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我们就像一群生活在鱼缸里的鱼,眼睁睁看着鱼缸外的风云变幻却无能为力。
城里的气氛一天比一天紧张。
三天的时间,城外涌入的难民越来越多,那些虚幻的人影在牌楼下不断出现,带着满身的尘土和一脸的惊惶汇入城中。
城内的壮丁几乎被征集一空,每天都能看到一队队新兵蛋子,拿着五花八门的兵器,在军官的呵斥下进行着蹩脚的操练。
不得不说,那位只存在于呐喊声中的“史尚书”,确实是个有本事的人。
我们从客栈小二,从街边茶馆的说书先生,从那些聚在一起忧心忡忡的商贩口中,拼凑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
史可法坐镇扬州,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支撑着这座孤城的士气。
他派人四处张贴告示,用最直白、最血腥的语言描绘清军的残暴,什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什么破城之后鸡犬不留,把城内所有百姓的退路都给堵死了。
投降也是死,不投降也是死,那还不如拼死一搏。
光吓唬人还不够,他还拿出自己的家产和朝廷拨下的军饷,当众分发给守城的将士和主动应征的百姓,承诺城守住之后,全城免税三年。
同时,他下令统一管制城内所有粮仓,粮食优先供给守城军队和家属,普通百姓则按人头配给。
一套组合拳下来,效果是显著的。
虽然城里依旧人心惶惶,但绝望之中,也确实被逼出了一股血性和悍勇。
街头巷尾的议论,从一开始的“要不咱们降了吧”,逐渐变成了“跟鞑子拼了”、“史尚书与我等同在”。
就连客栈里那个胆小如鼠的店小二,也挺着胸膛,跟我们吹嘘他明天就要去领长枪,上城头杀鞑子。
这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
崔三爷他们这些老江湖,对这种鼓动人心的手段见得多了,只是啧啧称奇,说这史尚书是个玩弄人心的高手。
但我却越来越想不通。
既然士气这么好,军民如此同仇敌忾,城防也算坚固,为什么历史上,扬州城在清军主力抵达后,仅仅两天就被攻破了?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个问题扎在我心里,让我坐立不安。
这天晚上,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索性披上衣服,走到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