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超级大战的雏形(第1页)
:超级大战的雏形
1889年2月15日,奥匈帝国正式对外宣布,因为塞尔维亚拒不配合奥匈帝国抓捕叛军的行为,从此刻起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进入战争状态。
宣战了!
在奥匈帝国下达最终通牒的时候,就有不少的国家认为奥匈帝国会在最后通牒时间到来之际宣布战争状态。
毕竟这所谓的最后通牒就是一把双刃剑。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旦有国家向另一个国家发出最后通牒,这也代表着发出通牒的这个国家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当对方拒绝自己的要求时,就必须以发动战争为手段,强行迫使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在最后通牒被对方拒绝并且没有发动战争的情况下,这样的行为不仅会被各国政府所嘲笑,同样也会被国内的民众怒斥。
国家威严高于一切,对于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来说,这已经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战争了。
当皇帝宣布战争的那一刻,十几万奥匈帝国军队浩浩荡荡的向南进军。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塞尔维亚版图和后世的并不一样。多瑙河以北的土地全部被奥匈帝国占据,塞尔维亚的土地全部位于多瑙河以南。
这也代表着一件事,那就是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直接处于边境线,和奥匈帝国的南部边境军队隔河相望。
这也让奥匈帝国的作战目标相当明确,那就是直接跨河占领贝尔格莱德,快速结束这场战争。
为了以防万一,奥匈帝国决定兵分两路。其中一路为主力军队,在多瑙河以北向贝尔格莱德发动进攻。
另一路军队作为辅助,从波斯尼亚地区向东进攻,包抄到贝尔格莱德南部。
因为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以多瑙河为边境的原因,导致两国的边境线弯弯绕绕,颇有些九曲十八弯的意思。
好巧不巧,贝尔格莱德正好位于其中的一个弯绕上,处于突出部的最突出部。
虽然两条河流的交叉让贝尔格莱德拥有了更好的防御地形,但对于奥匈帝国来说,贝尔格莱德确确实实处于边境军队的轰炸范围内。
既然处于轰炸范围内,那奥匈帝国自然不会有丝毫客气。在战争发动的当天就对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发动了猛烈的炮轰,当天消耗的炮弹数量就高达数万枚。
这还是因为边境部队的火炮数量有限的原因。随着战争的进行,奥匈帝国肯定会从其他地区调集大量的火炮前来轰炸贝尔格莱德。
这也代表着,往后贝尔格莱德遭遇的轰炸会比现在更加猛烈。
塞尔维亚人当然承受不住如此猛烈的炮击,他们在被宣告进入战争状态的
:超级大战的雏形
接连询问了好几位军方上将,获得的意见都是支持这场战争之后,亚历山大三世总算是有了决定。
1889年2月16日,在奥匈帝国宣布对塞尔维亚宣战的第2天,俄国政府也宣布对奥匈帝国宣战。
俄国政府给出的理由是,俄国作为斯拉夫人的保护者,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所有斯拉夫同胞的安全。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盲目宣战是无道义的,斯拉夫人应该联合起来抵抗奥匈帝国的侵略行为。
在对奥匈帝国发动战争的当天,亚历山大三世就下令让前线军队对奥匈帝国的边境发动进攻。
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干扰奥匈帝国的战略准备,让他们不得不撤回一部分兵力守护自己的边境线。
虽然奥匈帝国20多万的常备军队数量也不少,但相较于俄国这个巨无霸来说,这点人数就明显不够看了。
更何况,此时已经有10多万的奥地利军队聚集在和塞尔维亚的边境线上,这也代表着俄奥边境的奥地利军队实际上只有不到20万人。
俄国在边境线上驻扎的军队数量是奥匈帝国军队的两倍以上,一旦俄国开始进攻奥匈帝国的边境,奥匈帝国势必会陷入劣势。
这也是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一直想要靠拢德国并且与其建立盟约的原因。在普奥战争之后,奥地利的主要敌人已经从普鲁士变成了俄国。
虽然俄国的陆军战斗力比不上奥匈帝国的军队战斗力,但从预备役人数以及军队总人数方面来看,哪怕奥匈帝国能够打出1:2的战损比,战场上获得优势的也仍然是俄国。
奥匈帝国方面,当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收到俄国向自己宣战的消息的时候,老皇帝的脸上虽然波澜不惊,但紧握的双手还是出卖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