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4页)
长乐宫内灯火通明,宫人退散,唯太后独坐榻上。她年约四十,鬓发已染霜,神情却不失温婉,抬眼看见谢宛音时,眸中闪过一抹细微审视。
你便是王爷近日收的医女
谢宛音跪下行礼,不语。
听说你医术不错,还诊得出静和殿的病因太后手中执着一串檀珠,语气温和,却有种不容抗拒的稳重。
谢宛音略一颔首。
太后笑了笑:当年风家也出过几个好医者,可惜——她顿了顿,眸中闪过一抹寒光,太过自负,胆敢妄议圣躬,招来杀身之祸。
谢宛音指尖微微收紧。
你若聪明,便当懂得,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便当闭眼。太后将檀珠轻轻一扣,今日你见的、诊的,勿要再提。
谢宛音缓缓抬眸,与太后的视线正面相撞。她眼神清澈,毫无惧色,却也不多一语,只是轻轻点头。
太后似不满意这反应,语气微冷:你是哑巴,倒省了许多麻烦,但本宫更担心你心里的话比嘴里更多。
谢宛音微微垂眸,神情恭顺而静默。
太后凝视她片刻,挥手道:带她下去。
内监领命,送谢宛音离宫。月色清冷,寒风凛冽,她立于回廊转角,望着那高高檐角下的灯火,心中只觉冰冷一片。
太后知道她识得风家旧毒,这一遭唤她入宫,既是敲打,更是试探。
而她已明白,自己的身份,早在那夜露出银针时,就已脱离了医奴二字。
她不再只是王府中可有可无的哑医。
她是风家残脉,是禁医名录的知情人,是太后忌惮、王爷观察、太子昏迷之因背后的关键线索。
翌日一早,王府传来消息,王爷命谢宛音暂居南苑小筑,由亲卫三人轮流守护。表面是赏识,实则是禁足。
她在南苑闭门不出,日日抄录医籍,细研旧案。几日间,风家手抄本中的空白页上,渐渐被她密密麻麻地填满。
直到第七日清晨,静和殿传来楚慎醒转之讯。
同一时辰,一道密旨由王府密使悄然送往西南边陲。
而在京城以南三百里,一名老者自竹林中抬头,望着飞鸟掠影,低声呢喃:风家的火,竟还未灭
谢宛音此刻并不知,自己那日所挑之香,已点燃王府权谋深处最沉的一堆灰烬。
风再起时,她将立于风眼之中,不能退,亦无法回头。
5
情深似毒
楚慎醒来的第三日,王府却被一桩突如其来的旧案搅得风雨欲来。
东院护卫统领夜巡时,在荷池后山的断井旁发现一具浮尸,乃是王府内厨中人,死状惨白,唇角淤紫,竟与太子当日症状颇为相似。
谢宛音被召至现场。尸体已腐,虫蚁纷飞,四周萧森。她蹲在井边,取出药钵与探针,手法极轻,却准确从死者指下刺出一滴深黑之血。
她皱了皱眉,在纸上写下:为香毒所引,但并非同源。死者服毒已有七日。
萧煜立于其后,眉眼冷峻,手执檀香拂尘,面无表情:为何七日无人察觉
侍卫跪地,战战兢兢:回王爷,内厨人等每日轮替,近来太子病重,后厨事务凌乱,恐有人故意掩埋。
萧煜眼神微动,忽而冷笑:府内竟有人用太子的病为掩,掩杀人命,倒真是好胆。
谢宛音缓缓起身,衣摆沾湿泥水。她眸中无惧,反而平静如水。
萧煜转眸看她:你可曾惧过
她抬眼,目光落在他眉心,一瞬不移。
他忽而低笑一声,那笑意却不达眼底:你倒比我想得更冷。
当夜,楚慎传旨,召谢宛音入殿。
他靠坐在床榻上,神色虚弱,面上却带着久违的笑意:本宫听说,是你救了我
谢宛音跪地,行礼不语。
楚慎端详她片刻:你当真不会说话
她点头。
他摇头叹息:你这等人,若有一张巧口,怕是能翻转天下风云。
他伸手指了指床前一角:坐吧。孤不喜人跪。
谢宛音未动,只低头抱紧药箱。
楚慎轻咳几声,面色泛白:你是王叔送来的人
她取出纸笔,写道:为王爷诊病,暂居南苑。
楚慎瞥了一眼,忽而问:你知孤为何病
她略顿,落笔如水:香毒入体,气血逆乱。与三皇子之香有关。
果然。楚慎目光微冷,语气却温和下来,你救了孤,孤记你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