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远见卓识(第2页)
先进的制造工艺,
创新的技术方案。
“这些都是我们的骄傲,”
他说,“但不能就此满足。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
他当即部署了下一步计划:
加大研发投入,扩建科研设施
吸引更多人才,优化研究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技术交流
完善激励机制,鼓励自主创新
“记住,”
他对科研人员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我们要用科技创新,为大明开创新的未来!”
傍晚,朱瞻基登上科技中心的观察台。
远处,一艘新式战船正在进行试航,船帆在晚霞中猎猎作响。
“看到了吗?”
他对随行官员说。
深秋的太和殿内,朱瞻基正在主持一场特别的朝会。
“诸位,”
他展开一份最新的情报,“据西洋来报,佛朗机人已经在开发新的远洋航线。他们的目标,是直接到达东方。”
殿内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消息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什么?”
朱瞻基继续说,“意味着世界格局即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杨士奇第一个发言:“殿下英明。如果让西方势力控制了海上通道,我们的利益必将受损。”
“但问题是,”
郑和说,“我们该如何应对?”
朱瞻基早有考虑:“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变化,而是主导变化。”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
第一,加快技术创新。要在关键领域保持领先,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科技创新,”
他说,“技术实力才是根本。”
第二,完善贸易网络。要在重要节点建立稳固的商业基地,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
“我们已经建立了庞大的贸易网络,”
他说,“要善用这个优势。”
第三,深化文化交流。要让更多国家了解、认同我们的文明,形成文化纽带。
“这比单纯的贸易关系更持久,”
他强调,“是我们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