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兵器坑(第1页)
那条河,水还挺清的,不深,踩进去感觉水也只是刚好没过膝盖的样子。河边有很多鹅卵石,还长了几棵芭蕉树。
卢阿多让我们先在原地休息,他自已则沿河道边走边低着头看。
我很好奇,便上去问他:“班主,你在找什么呀?”
“我在观察水道,现在是雨季,宿营地不能在河床附近,否则山洪来了,人就来不及逃跑了。”
我心想,别说,还真是。平坦的河床太有诱惑力,一不小心就会忽视潜在的危险。
“你看!就是这里了。”他边说边用手指了指地面。我发现那里是一些河水冲下来的、堆积在此处已经干掉的淤泥。
“这里是河床的历史最高水位线。”卢阿多说着又往上爬了两米。然后他在高出河床历史最高水位线两米的地方招呼大家过来:“这里便是我们今晚的宿营地。”
“明白!”
如果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我们大可“以天为被,地为庐”。但最近山里阴雨连绵,所以用防水布搭个简易的雨棚就很有必要了。
伙计们将一根绳子的两端分别绑在两棵树上,绳子中间盖上一块大的防水布,之后布的四角再分别用四颗地钉固定,一个临时的“安身之所”就搭建好了。
我看到大山他们正用木头让锅的支架。
别看大山是个外表五大三粗的大块头,他干活的时侯动作又快又灵巧。
我看到他先将草藤编成“麻花辫”,几根“麻花辫”又可以搓成一股绳。然后他用让好的草绳捆绑随地捡来的木头,不一会儿,架子就让好了。
伙计们搬来了几块石头,三下五除二地,火也升起来了。
“有什么我能帮上忙的吗?”看到大伙都在忙自已手头上的事,只有我一个人杵在那,什么活都不干,让我一个大男人有点不好意思。
“你去看看我阿姐需不需要帮忙吧。”
“好!”我答应着,便打算去找粉官。
我在营地看了一圈,不知道她跑到哪里去了,我发现那个和尚也不知道去哪了,那家伙整天神出鬼没的。后来我问了一个伙计才知道粉官到附近找吃的东西去了。
这破林子还能找到吃的东西?我往营地外走去。
路上,我还遇到了先生和卢阿多。
他们两个站在河边,好像在讨论事情。我注意到先生的手中还拿着一只罗盘。
“夫葬者,乘生气也。这里一切都是静止的,唯一的活‘气’只有中间这条水源。”
“所以,只要沿着河道就能找到那座墓,是吗?”
“理论上是的,并且是在这条河的下游,这条‘水龙’将‘气’引入了墓穴中。”
“可离水太近,不会于墓不利吗?”卢阿多问道。
“这条‘水龙’五行属水,需用金性化解。”
“所以……”
“我想您应该猜出来了,墓中定放有金性的东西。”
“定底神珍铁,如意金箍棒!”
我看到先生点了点头,算是肯定了卢阿多的答案。
先生走到河边,弯腰蘸了点河水,放入口中尝,他抿了抿水的味道,接着说:“其色碧,其味甘,其色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其色淡,其味辛,其气烈,主下贵;若酸涩,若发馊,不足论也。这河水,色碧、味甘、色香,是上贵啊。”
寻龙点穴,认气尝水。
我原来的世界,风水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风水”一词最早见于《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寻龙点穴也就是要找“藏风聚气”之地。
其中“龙”指的是山脉。因为古人认为“气不自成,必依脉而立”,所以找墓要以认山脉为先。
「龙者何?山之脉也……土乃龙之肉,石乃龙之骨,草乃龙之毛。……龙者,山之行度,起伏转折,变化多端,有似于龙,故以龙名之。」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山与水的走势对于墓穴能否使“气”聚之不散很关键。观完山脉就要观水口,因为“山随水行,水随山行,山防水去”。
我知道古代堪舆家们,在寻龙察砂观水点穴之时,不仅能通过目力对水形、水势、水速、水色进行审视,还能通过尝水判断水质。
先生通过尝水就能判断出墓主人身份的尊贵,理论知识还是很扎实啊,不过,先生懂的貌似……有点多?
在树后听了一会儿,我便走开了。
我走进林子深处,看能不能找到粉官。我一边走,一边仔细记着来时的路。夜色降临,这片林子的雾更浓了,只有大概二十米的能见度。林子深处还时不时传来两声怪叫。我加快脚步。
在离营地数百米的地方,我终于看到了粉官。她正拿着一把短刀在树皮上划着什么。
“赵姐,有什么我能帮得上忙的吗?”我走上前。
“你等等啊。”闻言我便乖乖等在原地。
接着我就看到她用刀从树皮上挑出了一只白色的,有手指头大小的胖乎乎的肉虫。她把虫子伸到我面前,“你吃吗?”
我看到那虫子在刀尖上蠕动,刀刺破了它的肚子,从那里面流出了黄黄的黑乎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