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夏清宁夏千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79章 建造水泥厂(第2页)

目睹这般情景,夏清宁只觉肩头的担子愈发沉重,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心底油然而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

有些事必须亲眼去看、亲身去感受,才能真正了解庄稼产量低的根源。

于是,她果断带着人、马前往距离明州最近的氓县。

地里劳作的百姓,听到有马蹄声经过,吓得头都不敢抬,只顾埋头忙着手中的农活。

夏清宁翻身下马,径直走进田间。

“老人家,我想跟您打听点事儿。”

老人满脸惊恐,偷偷瞥了一眼徐峥等人,又讪讪地收回目光,低着头,声音颤抖地说:“你想问、问什么?”

“老人家,您别害怕。”

夏清宁看着老人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心疼地扶着他走到旁边的田埂坐下。

“马上要秋耕了,往年这地里都种些什么呀?”

“种红薯。”老人简短地回答。

“红薯?”夏清宁眉头紧锁,疑惑地问道,“水稻、玉米这些不种吗?”

老人缓缓摇了摇头。

从老人的讲述中,夏清宁得知氓县多是石头山。

这种山上石头遍布,土壤稀少,树木也极为罕见,即便有,大多也只有手臂粗细。

山上没有水流,附近的村子也深受干旱困扰。

村里百来户人家,却仅有两口井。

夏清宁环顾四周,只见山脚下的农田虽平坦开阔,但突兀耸立的山峰上,黑褐色的石头格外刺眼。

她从田埂跳到地里,借来老人的锄头挖了一下,发现土地异常干燥。

十几厘米深的地下,土壤和表层一样,干巴巴的,几乎没有水分。

夏清宁虽没有种地的经验,但也知道红薯是耐旱作物。

若是在这里种植水稻或者玉米,别说收获粮食了,种子能不能发芽都是个问题。

站在地里,夏清宁注意到老人劳作时仅带了两根红薯,此刻正放在田埂上。

红薯的个头,竟和鸡蛋差不多大小。

夏清宁不禁长叹,在氓县种庄稼,百姓别说攒下银子了,就连吃饱肚子都是奢望。

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一天都不敢停歇,可到头来收获却寥寥无几。

问完情况后,夏清宁示意徐叔将带来的饼子分给老人一个。

随后,他们又在村里转了一圈。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为震惊,这村子穷得超乎想象。

村里最好的房子,竟比不上京中最差人家的茅房。

怀着沉重的心情,夏清宁一行人又前往附近的几个村子查看,结果发现情况如出一辙。

一路上遇到的村民,个个面容憔悴,神色萎靡,毫无生气。

这里的实际状况远比调查到的更加糟糕,亲眼所见的画面,带来的冲击力也更为强烈。

就这样,花费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夏清宁将五个州府都考察了一遍。

在见识过氓县的情况后,夏清宁觉得修路一事需要提上日程了。

回到黔州主城厄县后,她立即派人寻找石灰石,着手建设水泥厂。